馬克思哲學是在對舊唯物主義以及唯心主義哲學的批判中發展起來的。因此,要真正理解作為新唯物主義的馬克思哲學的特征,首先要了解舊唯物主義以及唯心主義的主要缺點。
從總體上看,舊唯物主義包括自然唯物主義和人本唯物主義兩種形態。
自然唯物主義始自古希臘哲學,後在霍布斯那裏達到係統化的程度,並一直延伸到法國唯物主義中的機械唯物主義派。從總體上看,自然唯物主義依據“時間在先”的原則,把整個世界還原為自然物質,物質成了“一切變化的主體”,人則成了自然物質的一種表現形態,“人和自然都服從於同樣的規律”。自然唯物主義確認了世界的物質統一性,卻一筆抹殺了人的主體性;它研究“整個世界”,卻唯獨不給現實的人一個切實的立腳點。換言之,在自然唯物主義體係中,存在著“人學空場”。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馬克思認為,自然唯物主義是一種“純粹的唯物主義”,而到了霍布斯那裏,“唯物主義變得敵視人了”[30]。
人本唯物主義起源於法國唯物主義中的另一派,即“現實的人道主義”,在費爾巴哈那裏達到典型的形態。“費爾巴哈比‘純粹的’唯物主義者有很大的優點:他承認人也是‘感性對象’。”[31]具體地說,費爾巴哈把人看作思維和自然相統一的基礎,力圖以“現實的人”為基本原則來理解世界。然而,費爾巴哈卻不理解實踐是人的存在方式,“沒有把感性世界理解為構成這一世界的個人的全部活生生的感性活動”[32]。因此,費爾巴哈最終得到的仍是抽象的人,忽視的仍是人的主體性。同自然唯物主義一樣,人本唯物主義也“隻是從客體的形式”,而沒有“從主體方麵”去理解“對象、現實、感性”。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馬克思把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包括”在“舊唯物主義”的範疇之中,並認為舊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就是不了解實踐活動及其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