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胡塞爾的哲學生涯中,前期注重對先驗意識本質結構的分析;後期則轉向對生活世界的探討,並明確提出,生活世界是科學世界的基礎。這一理論轉向不僅意味著胡塞爾本人研究方式的轉變,而且具有巨大的理論穿透力,對整個現代哲學也產生了經久不衰的影響。“不僅現象學家,而且現代哲學中的語言哲學和馬克思學派的代表人物都受到胡塞爾這一思維動機的影響,並結合這一動機而發展出他們自己的觀念。”[1]而自G.勃蘭特1971年出版《生活世界》,H.魯門貝格1986年出版《生活世界與生活時間》以來,關於生活世界問題的爭論一再發生並進一步展開,爾後經過伽達默爾、哈貝馬斯等眾多思想家的持續辯論,現象學運動“最終突破了歐洲文化的範圍”。在我看來,胡塞爾的“後期轉向”不是偶然的,它實際上體現了現代西方哲學的發展趨勢,並從一個側麵凸顯了馬克思生活世界理論的巨大超前性及其當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