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唐代史學論稿(增訂本)(第七卷)

唐代史家對信史的追求

字體:16+-

——重讀《唐會要·史館雜錄》[1]

一、問題的提出

同任何事物的發展一樣,中國古代史學也是在矛盾中發展的。從史學本身的屬性和要求來看,這個矛盾最集中的表現,是直書與曲筆的矛盾。唐代史學批評家劉知幾著《史通》,有“直書”與“曲筆”的專篇,可以說是對於這個矛盾的揭示和概括。正是這種矛盾運動,推動著史學的發展和進步;也正是這種矛盾運動,激勵著那些有責任感的史學家們堅定自己的信念和追求,迸發出許多真知灼見,把史學思想不斷推向新的境界。

唐代因正式設立史館,其成為皇家的專職修史機構,往往也成為直書與曲筆的矛盾集中反映的地方。《唐會要》中關於“史館”有專卷記載,其中包含史館移置、諸司應送史館事例、修前代史、修國史、在外修史、修史官、史館雜錄諸細目[2]。近來重讀“史館雜錄”,對於唐代史學中的直書與曲筆的矛盾、鬥爭似有進一步的認識,同時也深感唐代史家對於良史的信念和對於信史的追求從未中斷,他們的這種精神永遠不會泯滅而成為中國史學史上的重要一頁。

二、官修史書的利與弊

“史館雜錄”所載有關修史諸事,都與史館有關,也就是與官修史書相聯係。

唐初設立史館,以其做為國家的修史機構[3]。這一重大措施,對中國古代史學的發展產生了重大作用,其曆史功績在於:

第一,提高了修史效率,發揮了史家群體的修史作用。唐太宗貞觀三年(629年),詔命史館撰修梁、陳、齊、周、隋五代史,至貞觀十年(636年),“五代史紀傳”全部告竣。對此,唐太宗十分滿意,他獎勵史臣們說:

朕睹前代史書,彰善癉惡,足為將來之戒。秦始皇奢**無度,誌存隱惡,焚書坑儒,用緘談者之口。隋煬帝雖好文儒,尤疾學者,前世史籍,竟無所成,數代之事,殆將泯絕。朕意則不然,將欲覽前王之得失,為在身之龜鏡。公輩以數年之間勒成五代之史,深副朕懷,極可嘉尚![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