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吳兢逝世1230周年[1]
吳兢(670—749年),汴州浚儀(今河南開封)人,中國唐代著名的史學家之一,曾被唐人譽為“當今董狐”。他編撰的《貞觀政要》一書,一直流傳至今,受到人們的重視。
今年(1979年),是吳兢逝世1230周年。筆者寫這篇文章,是為了表示對他的一點紀念。
一
吳兢生於唐高宗總章三年(670年)[2]。他的一生,經曆了唐高宗、武則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五朝,正是處於“貞觀之治”之後,唐皇朝繼續興盛發展的時期。
吳兢所生活的年代,社會環境比較安定,所以他從少年時代起,就能夠專心致誌地讀書。《新唐書·吳兢傳》說他“少厲誌,貫知經史”,可見他從年輕時候起,就立誌鑽研史書。吳兢讀書是非常刻苦的,《舊唐書·吳兢傳》稱讚他“勵誌勤學,博通經史”。
吳兢一生讀了許多書,他不僅是一個大史學家,而且也是一個大藏書家。吳兢曾經把家裏的藏書編了一個目錄,題名《吳氏西齋書目》。豐富的藏書,對他一生從事史書的研究、著述工作,也是一個很重要的條件。
吳兢為人“方直寡諧比”,剛直正派,不好交往,朋友不多,“惟與魏元忠、朱敬則遊”。這兩個人對青年時期的吳兢影響很大。魏元忠深沉有謀略,不輕易動容。他原名“真宰”,曾經“以諸生見高宗,高宗慰遣,不知謝即出,儀舉自安。帝目送謂薛元超曰:‘是子未習朝廷儀,然名不虛謂,真宰相也’”[3],後因“避武後母諱”,才改名“元忠”。魏元忠在武則天時,“為來俊臣所構。將就刑,神色不動”,後宣詔免死,“諸囚歡叫”,元忠“亦不改容”[4]。其為人深沉剛毅如此。朱敬則“倜儻重節義,早以辭學知名”,“重然諾,善與人交,每拯人急難,不求其報”;尤其難得的,是他“雅有知人之鑒,凡在品論者,後皆如其言”;武則天時居相輔之位,“每以用人為先”,“則天以為知人”[5]。吳兢與魏元忠、朱敬則為友,自然不能不受到他們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