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六家》《二體》未能包舉百代史學
劉知幾著《史通》,以《六家》《二體》兩篇,冠蓋全書,足見其重要。同時,知幾對他的“六家”“二體”之說,頗為自信。《六家》篇雲:“古往今來,質文遞變,諸史之作,不恒厥體。榷而為論,其流有六”。這六種史書體例是:《尚書》家、《春秋》家、《左傳》家、《國語》家、《史記》家、《漢書》家。知幾進而寫道:“考茲六家,商榷千載,蓋史之流品,亦窮之於此矣”。他的這些話,斬釘截鐵,毫無商榷的餘地。由於“時移世異”,“樸散淳消”,故《尚書》《春秋》《國語》《史記》四家“其體久廢”,“所可祖述者,唯《左氏》及《漢書》二家”,於是乃有“二體”說。劉知幾所說的“二體”,是斷代編年體和斷代紀傳體。他認為,西漢以後的曆史著述情況是“班(固)、荀(悅)二體,角力爭先,欲廢其一,固亦難矣。後來作者,不出二途”。在劉知幾看來,這種認識是不可移易的。
《史通通釋》的撰者、清人浦起龍把劉知幾的這些論斷的價值又進一步抬高了,他說:“史體盡此六家,六家各有原委。其舉數也,欲溢為七而無欠,欲減為五則不金”[2];“《六家》舉史體之大全,《二體》定史家之正用。……自後秘省敕撰,唯此二途;藝文史部,必先二類。知幾是篇,誠百代之質的也”[3]。
近讀張孟倫先生所著《劉知幾〈史通〉評》一文,文中寫道:“《六家》、《二體》兩篇,實將我國汗牛充棟的史書的體例,作了一個窮盡原委、脈絡分明的高度概括性的敘述,從而不但綱維了百代群史,而且張開了《史通》全書總目”[4]。這個評論,比起浦起龍的評論來說,又提高了一步。
劉知幾是古代大史學家,《史通》中的《六家》《二體》兩篇在總結中國古代史書體裁方麵確有一定的貢獻,這是毋庸置疑的。但若說“史之流品”,窮於六家;曆史撰著不出班、荀二途;《六家》篇“綱維百代群史”,《二體》篇“誠百代之質的”,等等,鄙意以為均與實際情況頗不相符,因而也就難免有過譽之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