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唐代史學論稿(增訂本)(第七卷)

《帝王略論》

字體:16+-

——唐初史論的傑作[1]

唐初虞世南所撰的《帝王略論》一書,凡5卷,是中國史學史上較早的係統評論曆代帝王的專書。然此書自元代以後,傳布漸稀,以致清代學人於此書已不甚了然。所幸的是:敦煌文書中尚存其殘卷一卷有餘;唐人趙蕤所撰《長短經》,內中保存其部分佚文;而唐人馬總所撰編年體通史《通曆》10卷,則以《帝王略論》的有關評論分係於所述帝王事跡之末,從而保存了它的更多的佚文。1987年,我曾考察馬總《通曆》,進而考察《帝王略論》,認為後者確是唐初一部很有特色、很有價值的曆史評論著作,堪為唐初史論的傑作之一。探索、誦讀之間,既感其見解之獨到,亦歎其湮沒之甚久。掩卷沉思,撰為此文,供學術界同好和讀者參考。

一、一個重要的問題

虞世南(558—638年),字伯施,越州餘姚(今屬浙江)人。他在少年及青年時代,受業於著名學者顧野王,屬文則祖述徐陵,又隨智永學書,篤誌勤學,深得師輩真傳,且有創新,聲名遠播。仕隋,先後任秘書郎和起居舍人。唐初,李世民引為秦府參軍。唐太宗時,任著作郎,兼弘義館學士,最後官至秘書監。他跟唐太宗在政治上有很深的關係,他們個人之間的友情也很重。史載:

太宗重其博識,每機務之隙,引之談論,共觀經史。世南雖容貌懦愞,若不勝衣,而誌性抗烈,每論及古先帝王為政得失,必存規諷,多所補益。太宗嚐謂侍臣曰:“朕因暇日與虞世南商略古今,有一言之失,未嚐不悵恨,其懇誠若此,朕用嘉焉。群臣若皆世南,天下何憂不理。”[2]

前人曾經指出,唐太宗時,諍諫之臣非魏徵一人,這話是對的。別人且不說,虞世南就是一個。

值得注意的是,唐太宗跟虞世南經常討論的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即評論“古先帝王為政得失”,也就是唐太宗說的“商略古今”。唐太宗不愧是古代的英明君主,作為政治家,他對於曆史,尤其是有關古今得失成敗的經驗教訓,是非常重視的。這一點,吳兢《貞觀政要》一書記載得尤為詳盡。從虞世南來說,也有值得注意的地方:李世民即位時,虞世南已經六十八九歲了,但他對於政治的關心,卻沒有減退。他一方麵同唐太宗“商略古今”;另一方麵又麵對現實的政治,對山陵製度提出合理的建議,對山崩、地震、大水、彗星出現等自然現象都給予有利於啟發唐太宗改進政治的解釋,對於唐太宗的“好獵”也進行諫阻,等等。他這樣做,越發贏得了唐太宗對他的親近和尊重。唐太宗稱讚虞世南有“五絕”:一是德行,二是忠直,三是博學,四是文辭,五是書翰。唐太宗把“德行”“忠直”放在“五絕”的第一二位,說明他重才但更重德,同時也說明他是知人之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