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史學在社會中的位置:外一種(第三卷)

論讀史明道[196]

字體:16+-

人們為什麽要研究曆史、撰寫曆史、學習曆史?古往今來的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有各種各樣的說法。其中有一個一脈相承而又不斷發展的認識,即明“事勢”,明“勢”“理”,明“大道”,明規律,是最基本的和最重要的認識。

司馬遷寫《史記》的一個目的,就是要考察、揭示曆史上的“成敗興壞之理”[197]。後來,杜佑《通典》講“事理”,柳宗元《封建論》講“勢”,直到王夫之提出“順必然之勢者,理也”[198],反映了古人從曆史中探討、認識社會發展趨勢的思想曆程。元代史家胡三省在講到史學的社會作用時,批評了一種流行的說法,指出:

世之論者率曰:“經以載道,史以記事,史與經不可同日語也。”夫道無不在,散於事為之間,因事之得失成敗,可以知道之萬世亡弊,史可少歟![199]

胡三省不讚成隻有“經”是“載道”的、“史”不過“記事”而已的說法,他認為“道”包含在“事”當中,通過史書所記史事反映出來的得失成敗,可以認識到“道”是始終在發揮作用的。由此可見,人們要認識“道”,是不能沒有史學的。清代思想家、史論家龔自珍也認為:“出乎史,入乎道,欲知大道,必先為史。”[200]胡三省、龔自珍用“道”這個古老的哲學範疇來說明史學所包含的認識價值,這比“事勢”“事理”等具有更普遍、更抽象的意義,即包含著更明確的從曆史進程中認識其發展規律的觀念。

從今天的認識來看,學習曆史,研究曆史,以增益人們的智慧,這無疑是其中最重要的方麵之一。前人在這方麵的思想遺產,對於豐富我們的曆史認識,還是有積極意義的。誠如胡三省、龔自珍所說,對於“道”的探究不能離開對於“事”和“史"的認識。所謂“欲知大道,必先為史”,就是這個意思。那麽,前人是怎樣認識曆史的呢?是怎樣通過認識曆史而探討其中的“道”的呢?這是很值得總結的一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