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史學在社會中的位置:外一種(第三卷)

論史學的時代精神[186]

字體:16+-

史學有這樣一個特點:它以研究人類過往的社會為起點,而以服務於當今的時代為歸宿。因此,史學不僅具有曆史的品格,而且更具有時代的品格。

一、史學和時代

討論史學和時代的關係,我們不妨先做些曆史考察。按照李大釗的說法,從中國和世界許多國家的語言來看,“‘曆史’一語的初義,都是指事件的紀錄而言;足征曆史學的起源,實起於紀錄的曆史”。所記的動機不會相同,但它都“是現實發生的各個情形的記述”[187]。這種“紀錄的曆史”,亦即我們通常所說的史書,不論從內容來看,抑或從史學家記述的動機來看,都是現實的反映和要求。盡管史學家們所記的動機各有側重,如道德的、政治的、心理的、文化的等,但這不過是對於一個時代的不同方麵的表現罷了。此外,根據王國維的考察,在中國,“古之官名多由史出”,“史”“吏”“事”三者本有不可分割的聯係[188]。這說明,史職按其本義就與現實有直接的關係。

史學和現實的這種關係,必然賦予史學以時代的品格。是否可以認為:史學家和史著,隻要達到了某個時代人們對於曆史認識的新成就,能夠麵對和回答時代提出的新課題,在理論和方法上不斷有新的探索,從而使史學更好地服務於現實,那麽,就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史學的時代精神。這在中國史學史上是十分清楚的。

從達到人們對於曆史認識的新成就來看。司馬遷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撰述要求,著成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成為“正史”之冠冕,顯示了封建社會初期史學家總結以往全部曆史的膽識和才力。隋唐皇朝結束了南北朝分裂的局麵,人們對民族關係有了新的認識。唐初所修梁、陳、齊、周、隋“五代史”及《晉書》《南史》《北史》等八史,不再全盤承襲前代史書中存在的民族歧視的陳舊觀念,反映了政治統一局麵下“混一戎夏”“天下一家”的時代精神。司馬光撰成“善可為法,惡可為戒”的編年史巨著《資治通鑒》,王夫之的《讀通鑒論》對其所記史事的評論,說明史學家對於政治上的興亡成敗的認識已趨於係統化和理論化。這都是史學家從認識曆史上反映了史學的時代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