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史學在社會中的位置
——為中國史學步入21世紀而作[1]
21世紀已經到來,人類曆史開始了又一個新的百年的征程。中國社會以前所未有的麵貌和姿態迎接新世紀的到來,參與新世紀的建設。中國史學作為文化事業的一部分,隨著中國社會前進的步伐,步入21世紀。作為一個史學工作者,此時此刻想得最多的一個問題,其實也是一個老問題,那就是:史學在社會中的位置。
這些年來,人們重視發展經濟,重視科學技術,無疑是順乎曆史潮流的。與此同時,人文社會科學自亦應有合適的位置。這裏說的合適的位置,一是指它應有的位置,二是指它實際上是否處在應有的位置之上。對於其他學科的情況,不可妄說;對於史學來說,它在社會中所應有的位置和實際所處的位置,恐怕是值得認真思考、認真對待的一個重要問題。其之所以重要,一則是這個問題的性質非常重要,二則是這些年來史學被人們誤解得太多、太深。這兩點,不討論清楚,其消極影響當不僅僅是關係到史學的發展,還會涉及社會的發展。茲事重大,不可輕視,更不可忽視,乃舊題新議,陳述淺見,愚者千慮,或有一得,借以祝福步入21世紀的中國史學前程遠大,為社會進步做出新的貢獻。
一、一個有長久傳統的重要話題
史學在社會中應處於怎樣的位置?這是一個有古老傳統的話題。古人雖然沒有用這樣的語言來表述它,但他們的所言所作,往往都表明了他們對於這個問題的關注和意向。在久遠的古代,史學在社會中的位置,突出地表現為它對於政治統治的重要。譬如,所謂“君舉必書。書而不法,後嗣何觀?”[2]這裏一方麵說明了史官的職責和記事的原則,另一方麵說明應讓後人讀到合乎“法度”的曆史記載,而更重要的是使當時的“君”懂得自律,謹慎地處理政事和其他事務,以保證社會的穩定和發展。由此我們可以懂得孟子說的這句話的含義:“《春秋》,天子之事也。”[3]其意謂撰寫史書,必然包含對有的人和事或是讚揚,或是指摘,使人們有所警示。在西周,這是天子主持下史官們要做的事情。春秋時期,“禮崩樂壞”,“孔子懼,作《春秋》”,並說:“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4]可見,從天子主持撰寫史書,到諸侯主持撰寫史書,再到孔子以私人身份撰寫史書,其中貫穿著一個基本思想,即史書對於社會生活特別是對於政治統治的重要意義。到了司馬遷所處的時代即西漢前期,司馬遷對《春秋》的認識是“《春秋》辯是非,故長於治人。”“《春秋》以道義”;“撥亂世反之正,莫近於《春秋》”[5]。司馬遷強調了“辯是非”“治人”“道義”撥亂反正等,把《春秋》的社會作用闡述得更加清晰了,其主旨則仍在於政治統治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