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在發展過程中,在其關於理論問題的研究方麵,逐步形成了關於史學的有係統的認識,這可以稱為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史學觀,這是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在史學理論方麵的成就。本文試對此做初步的探討,不當之處,希望得到同行的批評、指正。
一、關於曆史學學科體係
1924年,李守常(大釗)的《史學要論》一書由商務印書館出版,它表明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從其誕生時起,就把對於史學的認識放在首要地位,此書題名“史學”之“要論”,絕非偶然。可見,一個學科之學科體係的建立,當從認識這門學科開始。
《史學要論》所反映出來的史學觀,概括說來,主要有以下幾個論點。
——明確區分“曆史”和“曆史學”的性質,提出把客觀存在的曆史同人們主觀反映的曆史加以區別的重要性。
什麽是“曆史”?李大釗從三個方麵提出對客觀存在之曆史的認識:
第一,曆史撰述所反映的“曆史”,並不等同於“活的曆史”即客觀存在的曆史本身。李大釗指出:“不錯,我們若想研究中國的曆史,像那《史記》咧,《二十四史》咧,《紫陽綱目》咧,《資治通鑒》咧,乃至其他種種曆史的紀錄,都是很豐富、很重要的材料,必須要廣搜,要精選,要確考,要整理。但是他們無論怎樣重要,隻能說是曆史的紀錄,是研究曆史必要的材料,不能說他們就是曆史。這些卷帙,冊案,圖表,典籍,全是這活的曆史一部分的縮影,而不是這活的曆史的本體”[373]。作者指出這種區別和聯係,在理論上使人們懂得“曆史的本體”即“活的曆史”比曆史撰述所反映的內容更生動、更豐富,從而拓展了人們的曆史視野;在實踐上則使人們可以感受到自己也生活在“活的曆史”之中,增強對於曆史的體察和責任。第二,曆史就是社會的變革。闡明這一點,使人們懂得曆史是變化的、進步的、生動不已的。李大釗寫道:“這樣講來,我們所謂活的曆史,不是些寫的紀的東西,乃是些進展的、行動的東西。寫的紀的,可以任意始終於一定的範圍內;而曆史的事實的本身,則永遠生動無已。不但這整個的曆史是活的東西,就是這些寫入紀錄的曆史的事實,亦是生動的、進步的,與時俱變的”[374]。第三,曆史是一個整體,是不可能割斷的。李大釗認為:“曆史是亙過去、現在、未來的整個的全人類生活。”[375]全人類的曆史如此,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曆史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