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曆史觀念的幾個重要問題[331]
天人關係、古今關係和時與勢、理與道等幾個概念或幾個範疇,在中國古代曆史觀念中占有重要的位置。這些概念或範疇,在司馬遷的《史記》中大多有所反映,有的還是司馬遷的撰述宗旨,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如“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就把天人、古今的相關觀念貫穿於全書之中。當然,《史記》中所反映出來的曆史觀念,前有源,後有流,既非一朝一夕之所能形成,也不是停留在這個階段而沒有新的發展。在中國古代曆史觀念的發展上,司馬遷是一位卓越的總結者,也是一位偉大的創造者。
所謂天人關係,本質是人們用以說明社會曆史現象及其生成、變化原因的基本觀念。殷周之際,“天命”主宰著人們的曆史觀念。商王盤庚遷殷,是以“天命”的名義[332]。武王伐紂,是“恭行天之罰”[333]。周公東征、分封等重大軍事、政治活動,同樣都是“上帝”之“命”的體現[334],等等。總之,社會生活中的所有現象,都是“天命”決定的。這是人們用“天命”來說明社會曆史的時代。
從西周末年到春秋時期,出現了怨恨“天”、懷疑“天”的情緒和思想傾向,這在《詩經》有關篇章中多有反映,而在《國語·周語下》中更是赫然出現了與“天命”相對應的“人故”(即“人事”),進而又有“天道遠,人道邇,非所及也,何以知之”的說法[335]。這表明,人們已不再囿於以“天命”來說明曆史現象和社會現象了。在人們的曆史觀念中,在“天命”的對立麵出現了“人事”這個被“發現”、被認識的事物。從曆史觀念來看,這是人們開始覺醒的時代。
從戰國至西漢,是一些史學家擺脫“天命”的時代。一部《戰國策》,反映的是人力、人謀的作用,“天命”變得蒼白了。從劉向的《戰國策書錄》中可以看到,那是這樣一個時代:“戰國之時,君德淺薄,為之謀策者,不得不因勢而為資,據時而為。故其謀,扶急持傾,為一切之權,雖不可以臨國教化,兵革救急之勢也。皆高才秀士,度時君之所能行,出奇策異智,轉危為安,運亡為存,亦可喜,皆可觀。”[336]這哪裏還有“天命”的影子呢。在關於天人關係的認識上,司馬遷是一位偉大的懷疑者和變革者,他不僅明確地表明:“或曰:‘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又說“餘甚惑焉,儻所謂天道,是邪非邪?”[337]更重要的是,司馬遷的《史記》寫出了大量的曆史人物,從多方麵說明了人在曆史活動的主體作用,從而奠定了中國古代史學在曆史觀念上的人本主義傳統。從這個意義上說,司馬遷開辟了天人關係說走向理性時代的道路。在《史記》以後的一些重要著作中,盡管還時時有稱說“天命”的現象,但從主流上看,它們都不居於重要位置,甚至大多都不是有實質性的意義而成了對於“天命”的回憶和擺設。到了中唐時期,同史論、史評有密切關係的思想家柳宗元寫出了《天說》一文,他的好友劉禹錫寫出了《天論》三篇,於是“天”被認識為物質,並在自行運動著,而這種運動著的物質的“天”即“自然”與“人”各有其能,二者的相互影響,形成了社會生活的種種現象[338]。至此,天人關係說完成了它走向理性階段的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