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詩集傳附錄纂疏

文王之什三之一

字體:16+-

文王在上,於音烏,下同昭於天葉鐵因反!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有周不顯,帝命不時葉上紙反?文王陟降,在帝左右葉羽已反。

賦也。於,歎辭。昭,明也。命,天命也。不顯,猶言豈不顯也。帝,上帝也。不時,猶言豈不時也。左右,旁側也。○周公追述文王之德,明周家所以受命而代商者皆由於此,以戒成王。此章言文王既沒而其神在上,昭明於天。是以周邦雖自後稷始封千有餘年,而其受天命,則自今始也。夫文王在上而昭於天,則其德顯矣。周雖舊邦而命則新,則其命時矣。故又曰:有周豈不顯乎?帝命豈不時乎?蓋以文王之神在天,一升一降,無時不在上帝之左右。是以子孫蒙其福澤,而君有天下也。《春秋傳》天王追命諸侯之詞曰:「叔父陟恪,在我先王之左右,以佐事上帝。」語意與此正相似。或疑「恪」亦「降」字之誤,理或然也。

【附錄】問:「周受命如何?」曰:「命如何受於天?隻是人與天同。然觀周自後稷以來,積仁累義,到此時人心奔赴,自有不容已[1]。」可學。 問「文王陟降,在帝左右」。曰:「理是如此。若道真箇一上一下[2],則不可。」子蒙。 「在帝左右」,察天理而左右之謂[3]。古注亦如此。《左傳》「天子所右,寡君亦右之;所左,亦左之」之意。人傑。

【纂疏】蘇氏曰:「『文王陟降,在帝左右』,聖人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與天如一故也。《詩》於天人之際多以『陟降』言之[4]。」○又一說:黃氏曰:「『不顯亦臨』,亦可以為甚顯乎?不顯者,言周家之君不自顯耀,如『不矜不伐』之意。」○愚謂此篇周公作於成王之時。推本周家受天命之由,而歸美文王之詩。此章首言「文王在上,於昭於天」,言文王雖已沒,而其神靈之德昭明於天。故武王得以舊邦之周而受維新之天命。此言「有周不顯,帝命不時」,則又原其初而述之。文王以前不過侯伯之邦,周本不顯也。九年大統未集,命本不時也。文王之靈,一陟一降,在帝左右,若陰有以相之,於是子孫蒙其福澤,以有天下。周邦於此乎顯,帝命於此乎時焉。一章分為兩節,互文見義,反復歸美文王之德,而武王由之以受命,不過如斯而已。然亦後世子孫推原歸美之辭。文王以大聖之德宜王不王,孟津之會,豈計其事勢之至此也哉!文王之心終不得以直遂矣。後之說詩者不此之察,乃因此篇《小序》有「文王受命作周」之辭,又見《大明》四章雲「有命既集,天作之合」,六章雲「有命自天,命此文王」,《文王有聲》二章又明言「文王受命,有此武功,既伐於崇,作邑於豐」,於是直謂文王受命,代商作周。甚者又謂文王受命,改元稱王,則不勝其誣矣。殊不知二詩所言「天命文王」、「文王受命」,特不過作配、做邑、伐崇之事,初未嘗出乎侯伯職分之外。若曰「三分天下有其二」,而證之以為文王受命之實,恐亦不過言文王德化所及,人心歸往者衆,如虞、芮質成,漢、汝被化之類,豈曰殷家三分天下,已奄有其二分之土地哉?又按《雅》《頌》稱「不顯」凡十一,《文王》三,《大明》《思齊》《抑》《崧高》《韓奕》《清廟》《維天之命》《烈文》《執競》各一,其七為文王詩,《文王》《大明》《思齊》《清廟》《維天之命》是也。蓋文王自是一般渾然深潛純懿之德,所處又當用晦其明之時,故見之詩者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