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生命與自由:法國存在哲學引論

三、人的知識狀況

字體:16+-

現在我們來具體地分析帕斯卡爾對人的生命的思考。在《思想錄》中,他談到基督宗教辯護書的寫作計劃和綱要:

“第一部:人沒有上帝的可悲。

第二部:人有了上帝時的幸福。

或:

第一部:論本性是腐化的。根據本性本身。

第二部:論有一位救主的存在。根據聖書。”[1]

亦即他對人生的思考分為兩大塊:一是描述人的本性、人的狀況;二是探討人的出路、人的前途。我們將大致依據這個順序,首先從三個方麵分析他對人的狀況的描述,然後指出他的思想的一個基本依據和中心線索,也是一個承上啟下的轉折點——人與無限。最後分析他對人的出路的討論:上帝和宗教的問題。

人們常把人的精神和意識活動領域分為知、情、意三個方麵:其中知,或者說理智、知性是關係到人的知識和科學的,是求真的;意,或者說意誌,是關係到人的道德和倫理的,是求善的;情則是關係到人的感覺、感受的,是求快樂和幸福的。如果人求真既不能達到全真,求善又不能達到至善,求樂亦不能達到極樂或真正的幸福,甚至達到的卻是其反麵,那麽人的狀況就確實是悲慘的。

帕斯卡爾大致就是按照這一基本思路思考的,雖然他並不一定按照這個順序寫作。而且他對於上述的問題絕非淺嚐輒止,而是力圖直達底蘊。

在談到第一個問題,即帕斯卡爾對於真理,對於理性的能力的看法時,我們可以將他與近代唯理論哲學的奠基者笛卡兒作一簡要的比較。

笛卡兒比帕斯卡爾年長二十七歲。當帕斯卡爾十多歲時常隨父親參加“梅森學院”的科學活動時,笛卡兒已經是赫赫有名的人物了。1640年,帕斯卡爾十六歲時寫成《論圓錐曲線》一文,梅森及其俱樂部的大多數人對他的獨創性都感到非常讚賞和驚奇,但當梅森將此文拿給笛卡兒看時,笛卡兒說他不能假裝對一個孩子的作品感興趣,後來又認為帕斯卡爾抄襲了留沙爾克的理論。帕斯卡爾隨父往盧昂,他發明製作的計算機引起了轟動,並做了一係列卓有成效的真空和氣壓試驗。1647年夏天,他因病與妹妹一起回巴黎的寓所休養。9月23—24日,笛卡兒連續兩天來看望這位青年科學家,並帶著他的女兒,他們的談話親切而有禮貌,但也為科學問題爭論過。這是一次具有曆史意義的會見。在這短暫的兩天裏,在一個房間裏容納著兩顆獨特的心靈、兩個偉大的天才。他們一個在哲學上重新開創了一個理性主義的時代,而另一個則似乎要預告這一理性時代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