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差不多總是天才的命運。降格以求,或許會得到許多朋友;而上到頂層,卻可能會失去許多知音,感到一種無以對話的寂寞和清冷。此外,不幸的性格和際遇,時空的隔絕,都會造成和加重孤獨感。但是,這種主觀上的孤獨感並不意味著客觀上的孤立——與時代、社會切斷了聯係。即使天才也不能超越他的時代,超越他所處的社會;他仍然是“時代之子”,連他的孤獨也常常是頗具時代內容的孤獨。
帕斯卡爾也是這樣。他是一個天才,但並非一個離群索居、憑空出現的天才。他是一個思想的巨人,但並非一片沙漠上突兀而起的、孤零零的山峰。在他的身上,也強烈地表現出他所生活的時代的特點,並預示出整個“現代”的某些趨向。他是17世紀法蘭西文化的產兒——當然,由於他的巨大天才,他是不可能完全被時代框住的,他的思想也是不可能完全由他所處的時代得到解釋。
所以,我們在敘述過帕斯卡爾這樣一位思想巨人的生平之後,還想觀察一下他所處的特定曆史氛圍。這裏用的“氛圍”這個概念,即指氣氛、風俗、習慣、時尚等諸多因素,也就是說,包圍著他(在這裏是一個思想者)的各種條件的總和。這些因素有些是他覺察到的,而更多的可能是他沒有覺察的,就像陽光、空氣和風。
帕斯卡爾生活的年代,是1623—1662年。按古希臘人的說法,他活動的“鼎盛年”則當在1640—1662年。這期間正是中國明清鼎革之際,但當時法國人的世界實際上隻是歐洲和地中海一帶。那期間英國正在發生克倫威爾領導的資產階級革命,這件事無疑對法國是有影響的。比方說對1648—1649年巴黎發生的由高等法院領導的反對絕對專製製度的“投石黨”運動就與之有關係。法國高等法院與英國議會在名稱上也相同(同為parliament),英國議會製在當時的取勝,對於在某種程度上代表法國新興資產階級利益的高等法院無疑是一個刺激和鼓舞,但這次運動很快就失敗了。總的來說,17世紀還主要是一個沉思的世紀,激烈的、革命的行動尚有待於下一個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