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思想曆程與現代背景
現代存在主義的哲學誕生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的德國,而其在社會層麵的巨大影響,則首先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及之後的法國,在法國,它的第一個主要代表人物是馬塞爾(Gabriel Marcel,1889—1973)。
1889年12月7日,馬塞爾生於巴黎一個高級知識分子家庭,父親亨利·馬塞爾擔任過國家參議員、駐外大使和國立圖書館、國家博物館的負責人等重要公職。他四歲喪母,代替他母親把他撫養成人的是他的姨母(後成為他的繼母)。這兩個人對童年的馬塞爾影響很大。他父親名義上是天主教徒,實際上信奉的是斯賓塞的經驗主義,有較高的文化修養和藝術鑒賞力。他姨母信仰新教,但亦非教條的虔信者,而較強調宗教中倫理的一麵,強調自我克製和為他人服務。這兩個人所持的不可知論態度是明顯的,都認為現象後麵的本體是不可認識的,是理性所達不到的。馬塞爾認為,他幼年的家庭對他的影響主要有三點:一是使他認識到生活不可能僅僅靠理智來調節,理性認識有很大的局限性;二是宗教氣氛的貧弱反而使他不滿、使他尋求,直到最後皈依天主教;三是去世的母親仍然出現,即所謂亡靈的“在場”,這甚至影響到他的終生,使他領悟到“可見的與不可見的”之間隱藏著的兩極相通性。
馬塞爾自幼受到係統的教育,並且成績優異。但他討厭扼製創造性的一套學校規章製度和方法,而使他快意的是旅行,他從小就經常隨父親去法國及歐洲其他各地旅行。旅行在他後來的著作中甚至具有了哲學的意義。人生就被他類比為一段旅程,他認為哲學家的地位通常總是在旅途中,旅行和希望是一致的。旅行也喚起了一種強烈的宗教感情。他在一篇自傳中談到他對旅行的熱愛時說:“例如,我毫不懷疑,我在看到瑞士或意大利的風景時的情感本質上是宗教的。但這種情感並非把我引向泛神論。由於某種原因,泛神論不能吸引我,也許是由於泛神論在我看來沒有為個人生活的具體充實留下空間。”[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