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業革命在歐洲主要國家的發生、發展及其直接後果
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在歐洲確立過程中,經曆了一波又一波的政治大革命,如16世紀的尼德蘭革命、17世紀的英國革命和18世紀的法國革命。進入19世紀,歐洲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更是此伏彼起,19世紀20年代有西班牙、意大利、希臘、俄羅斯的革命運動或民族獨立戰爭,30年代有法國的七月革命和英國的國會政治改革運動以及波蘭、比利時、意大利和德意誌等國的革命運動,直至1848年,更是出現了席卷歐洲大部分國家的革命風暴。資產階級政治革命,給歐洲封建生產關係和政治上層建築以毀滅性打擊,為資本主義製度在歐洲的確立和鞏固掃清了障礙。
進入18世紀中期以後,除了政治領域持續不斷的動**與革命之外,歐洲各主要國家的社會經濟領域也開始發生多米諾骨牌式的劇烈變革:科學領域的革命引發技術領域的創新,技術創新帶動產業革命,產業革命則催生了近現代意義上的工廠製度,這是一方麵;另一方麵,發軔於英國的這一連鎖式的社會變革迅速波及歐洲大陸以及遠離歐陸的北美,歐洲幾個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相繼完成或基本完成從工場手工業向機器大工業的過渡。
用複雜的機器生產代替手工勞動,突破了人的生理界限,為科學技術廣泛應用於生產領域開辟了廣闊的前景,使得整個社會的生產力得到了過去時代從未有過的大發展。“自從蒸汽和新的工具機把舊的工場手工業變成大工業以後,在資產階級領導下造成的生產力,就以前所未聞的速度和前所未聞的規模發展起來了。”[1]而社會生產力的巨大發展則為資本主義最終徹底戰勝封建製度提供了強大的物質技術基礎。隨著機器大工業的出現,以手工技術為基礎的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迅速為以大機器為基礎的資本主義工廠製度所取代。大機器取代手工勞動,既是一次深刻的技術革命,也是一次深刻的社會變革。大機器生產代替手工勞動,工廠製度在西歐國家主要生產部門的普遍確立,使得資本主義的社會生產方式最終取代了封建的、宗法的社會生產方式。工業革命對鞏固新生的資本主義生產關係起了決定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