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07獨白
一個沒有明天的黃昏,不是前夜
有多少雙眼睛延長了那個黃昏?
1991年12月25日的落日落下了克裏姆林宮上空的那一麵紅旗,一片最後的落霞。
落下了,一次沒有開始的結束。向往千年的“明天”過早失落了,到黃昏,再無人守候黎明。俄羅斯有暮色連著曙色的白夜,還要有回到昨天的明天。還有多少雙眼睛在延長那個黃昏?
無盡的暮靄。
連薩哈羅夫院士也沒有或者不願走出那個黃昏。20世紀70年代,在一個又一個11月7日風雪的夜晚,薩哈羅夫年年孤獨一人肅立在莫斯科普希金廣場。靜靜的雪地重疊了他和普希金銅像的身影。普希金幾乎就是自由俄羅斯的一個召喚詞。我的名聲將傳遍整個偉大的俄羅斯,它現存的一切語言,都將傳誦我的名字,無論是驕傲的斯拉夫子孫,是芬蘭人,以及現在還是野蠻的通古斯人,和草原上的朋友—卡爾美克人。但是銅像下的薩哈羅夫是一個沉默的回答。俄羅斯雪祭,映過十二月黨人的絞刑架,映過向西流亡與向東流放的路,也把薩哈羅夫孤零零的廣場映在自己的白色雪史中。
俄羅斯聽到了薩哈羅夫氫彈的爆炸和他無聲的憤怒。不過,無論是前期薩哈羅夫的政治物理學還是後期薩哈羅夫的物理政治學,都不屬於“明天”。消失就消失在黃昏的朦朧裏吧,何必不到黎明,消失在曖昧時辰的曖昧人影裏。守著黃昏的薩哈羅夫離誰最近?
曼德爾施塔姆也一直生活在果戈理背後的黑夜裏,黑夜太長了,以致他有一雙被嵌入黑夜的眼睛。眼睛,一雙雙望不破黑夜的星辰,落進了黑夜,加深了黑夜,甚至,嵌進黑夜—他的眼眶成了黑夜延展的新邊界。
黑夜和地獄是一種顏色。古米廖夫、曼德爾施塔姆和阿赫瑪托娃注定是生來重讀《神曲》也重寫《神曲》的。他們在俄語中找到了“但丁的語言”。他們俄語的Дант(但丁)就是Я(我),除了斯大林,大概沒有第二個人不歎賞他們這一個世紀性的人稱代詞。“但丁的俄語”是他們的獨白,對話,詢問,引言,轉述,插入語和應答的肯定詞與否定詞,尤其是突然映照他們一個個相同字詞的千年互文。曼德爾施塔姆的《論詞語的本質》引古米廖夫的《詞語》為題辭,阿赫瑪托娃的《關於但丁的演講》又是曼德爾施塔姆《關於但丁的談話》的尾注—他們的詞語與詞語互相碰響,擦亮,一個語言冷輝照人的“白銀時代”,與雪同色。囚禁,流放,處決,他們的語言都拒絕再增加一個憤怒詞,仇恨詞,詛咒詞。出於人的高貴和高尚,他們寧肯把地獄改寫成煉獄,把苦難改寫成受難,把犧牲改寫成祭獻,他們麵對生命的毀滅是悲悼:曼德爾施塔姆和阿赫瑪托娃悲悼古米廖夫。阿赫瑪托娃悲悼曼德爾施塔姆。阿赫瑪托娃之後,他們銀燦燦的詞語,就是教堂的白銀祭器,悲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