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一位哲人說,重要的不是如何獲得幸福,而是如何配得上幸福。
我還想加上一句:重要的不是如何感受幸福,而是如何養護感受幸福的能力。
什麽是幸福?幸福就是健康、富裕、美麗、榮譽、地位、成就、受人尊敬、令人羨慕……這張清單可以拉得很長。但同樣是這些東西,是輕而易舉得到的,還是經過自己奮鬥得到的;是用正當手段得到的,還是用不正當手段得到的,決定了擁著這些東西的人們是否配得上幸福、在多大程度上配得上幸福。
如何得到幸福?要有充分的營養、優美的環境、良好的教育、悉心的照顧……這張清單同樣可以拉得很長。為了孩子的幸福,每位家長可以說都在考慮這張清單,都想在這張清單的每一項目旁打上鉤。與更多考慮“下一輩”的西方人相比,更多考慮“下一代”的中國人,對孩子能否得到幸福,幾乎可以說個個都做到了殫思極慮,精益求精。
但幸福是要人去感受的。隻有對於具有感受幸福能力的人來說,幸福才是真實的東西。近年來多次有關“幸福感”的調查表明,人們的幸福感與物質生活條件固然有聯係,但這種聯係並不那麽簡單。常常出現這種情況:物質生活水平高的城市中居民的幸福感不及物質生活水平較低的城市中的居民,城市居民的幸福感不及農村的,較高收入階層的幸福感不及較低收入階層的。報紙上經常有這樣的報道:“怎麽回事?錢有了,快樂丟了……”
因此,對家長們來說,不僅要考慮如何讓孩子們獲得幸福,而且要考慮如何讓孩子們配得上幸福。為了讓孩子們將來能夠通過自己的勞動和德行來配得上幸福,應該讓他們現在就懂得幸福是要有能力來感受的。
什麽是感受幸福的能力呢?長輩們有一句老話,叫做“知足者常樂”。在這個日新月異、不進則退的時代,這句老話顯得太消極了。假若我們的孩子們從小都知足而樂,不思進取,我們的民族就沒有未來了。但是我想,假如我們搞清楚“知足者常樂”的前提,尤其是假如我們把“知足者常樂”理解為“知受惠足者常樂”“知恩圖報者常樂”,長輩的老話對今天的孩子們理解什麽是“感受幸福之能力”,還是可以有重要啟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