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戰爭都可以和某種“主義”聯係起來,但一年前爆發的伊拉克戰爭背後的“主義”之多,其他戰爭大概很難望其項背。概括起來,主要是這樣兩個聽起來有些自相矛盾的“主義”:激進的保守主義、單邊的普遍主義。
“保守主義”曆來與“激進主義”對立:“保守”意味著捍衛傳統、維持現狀,而“激進”意味著不滿現狀、改變現實。但伊拉克戰爭的決策者們,則設法把兩者結合起來:一方麵竭力捍衛美國的傳統價值,另一方麵力圖根據美國的傳統價值來“改造”美國以外的其他地區。這兩方麵的結合,或許也可以視做布什政府保守的國內政策(在稅收、醫療、教育、環保和勞資關係等方麵一係列有劫窮濟富之嫌的政策)與激進的外交戰略的結合;事實上,在反對布什連任的美國中左翼人士中,許多人的矛頭所向主要是布什的國內政策而不是他的外交戰略。甚至還有人用他的國內政策來證明他的外交政策的“虛偽”。但即使就外交戰略而言,我們也可以看出激進和保守的奇妙結合。布什政府悍然退出關於全球變暖問題的國際“京都協定”,可以說使美國的國際形象倒退了幾十年,而作為“布什主義”之核心的“先發製人打擊”觀念,則仿佛使人一下子回到了兩千年以前。“帝國主義”這個名詞,曾經被當做“腐朽沒落階段的資本主義”的代名詞,現在卻被美國政府的一些謀士當做一頂桂冠。促成伊拉克戰爭的,不再是迫使多個國家兵戎相見爭奪市場的現代邏輯,而是企圖將單一政治秩序強加在武力所及的任何疆域的古老心態。
當然,伊拉克戰爭的辯護士們會說,他們要推廣的政治秩序,與羅馬帝國的完全不同:羅馬帝國作為特征的獨裁製度和奴隸製度,恰恰是他們現在要推翻的;犧牲了500多條生命的美國,要帶給伊拉克人民以民主和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