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求知明理:日常生活的哲學思考

國際會議:不僅僅是“麥克風外交”[7]

字體:16+-

首腦外交與會議外交密切結合,國內國外大戲連台,這是今年我國外交工作的一個重要特點。僅以今年下半年為例,參加完6月15日的上海合作組織上海峰會以後僅一個月,國家主席胡錦濤就趕往莫斯科參加7月15日的G8峰會,此後又接連參加10月31日的中國—東盟建立15周年南寧紀念峰會、11月4日的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11月19日的APEC越南非正式首腦會晤,下個月又將出席12月11日至13日在韓國宿霧舉行的東盟+中、日、韓(10+3)峰會、東盟+中國(10+1)峰會和東亞峰會。

首腦外交的重要性不言自明,因為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的重要性不言自明。但會議外交的意義呢?會議外交常被戲稱為“麥克風外交”;用英國前外相傑弗裏·豪的話來說,“麥克風外交導致的是聾子的對話”。

在我看來,會議外交確實有可能成為“聾子的對話”,但它不一定都是“聾子的對話”;退一步說,即使真是“聾子的對話”,它也比完全沒有對話要好。

國際會議之為“會議”,一個明顯的好處是與會者“君子動口不動手”。人們常把“動口”稱做“言”,把“動手”稱為“行”,但根據20世紀語言哲學,“言”也是“行”,“言語活動”甚至是人之為人的最重要的行動!一個人若願意參加會議,那至少表明他願意出現在會場上而不是出現在戰場上,願意用語言來表達意見而不是武力來表達意見,願意在唇槍舌戰中交換詞句而不是在大動幹戈中交換炮火。偶爾會在屏幕上看到會場中幾個人扭打在一起,但這種在眾多勸架者在場時揮動老拳的舉動其實並不是真打,就像夫妻吵架往往挑聲音響但價值低的東西狠命摔砸一樣,其象征意義要遠多於它的實際意義。也就是說,國際會議之為“會議”的一大好處,是在那裏發生的典型事件充其量是“文鬥”而不是“武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