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求知明理:日常生活的哲學思考

什麽叫國際大都市[6]——在東京逛舊書店後的一些感想

字體:16+-

本人對日語一竅不通,本來沒有想過能在日本逛舊書店,而且還逛得津津有味。今年三月去東京參加一次學術會議,會後有一些時間,承蒙在該校攻讀博士學位的一位上海朋友的好意陪同,在參觀了靖國神社附設的“遊就館”之後,去附近的“靖國通”兩邊不少書店看看。結果,原來打算去東京一些旅遊景點觀光的時間,全部花在書店裏了。街上的新書店不少,但能帶來更大樂趣的往往是折價書和舊書。半天下來,收獲不小,其中包括兩本德國新康德主義哲學家李凱爾特的著作。盡管價格不菲,但拿著這兩個1921年圖賓根出版的本子,感覺挺好,加上本學期為研究生授課還會用到,於是就毫不猶豫地買了下來。真沒有想到,這個東亞島國的首都,居然有那麽多英文、德文和其他歐洲語言的專業著作默默地陳列在書架上供人挑選。

由此我想起上海的外文圖書市場。說起來,上海的書店不算少,外文圖書更是無以計數,幾乎每家書店都把外語圖書和計算機圖書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就像時下人們談起“素質”,無不把外語和計算機列在首位一樣。但問題也恰恰在這裏。這些所謂的“外語圖書”,其實絕大多數是供人學習外語(尤其是英語)的圖書。外語似乎僅僅成了麵對麵的交流、為了實用目的的交流的工具。要買一些外文的經典著作、學術著作,上海沒有任何一家書店能滿足這方麵的需要。當然,中國圖書進出口公司是一條途徑,但那主要是為單位客戶服務的,而且不僅選擇餘地小、購書時間長,而且完全無法提供讀書人在書籍包圍之中慢慢品書、挑書的那種樂趣。外文舊書那就更不用說了。幾年前曾經偶然在一家大學門口的“外文書店”中買到一本1938年出版的林語堂的英文著作(中譯本書名好像是《生活的藝術》),告訴那所大學的一位著名的西學教授,使他羨慕不已,而我本人,在那以後也幾乎是每次經過那家書店門口都必定進去瀏覽一番。但是,在經曆多次無功而返之後,就下決心再也不去這種隻出售外語教材和外語工具書的外文書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