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求知明理:日常生活的哲學思考

走出“恐慌”和“大意”之間的兩難境地[17]

字體:16+-

在全國上下抗擊“非典”的戰鬥中,有兩種傾向已經引起了人們的廣泛注意,一是大意,一是恐慌。從道理上講,這兩種傾向的危害之處大家都很清楚,但問題是,人們往往陷於“不是大意、就是恐慌”這樣一種非此即彼的兩難之中,而傳媒的一些宣傳,包括有些專家的建議,則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這樣一種局麵。

比方說,為了克服人們的麻痹大意思想,我們天天讀到、聽到、看到有關“非典”的報道、提示和警告。夜色之中,戒備森嚴、全副武裝的人們把“非典”病人轉移到定點醫院的鏡頭、有關“非典”死亡率的報道,確實給一些神經衰落的人們的腦海裏留下了太深的印象。

於是,為了克服隨之而來的比較普遍的恐慌情緒,我們又看到不少專家走出來告訴我們:不要恐慌。他們的做法通常是兩個。一是告訴我們恐慌有多少壞處:食欲不振、血壓升高、內分泌失調、免疫力下降,等等,說這樣反而容易感染“非典”。但是,這樣的解釋很可能非但沒有解除人們的恐慌,反而倒使人們在對“非典”的恐慌之外,又增加了對恐慌本身的恐慌。二是告訴我們感染“非典”的幾率其實很低;甚至有專家說,我們在街上走路感染“非典”的概率幾乎是零。聽了專家的這種建議,有些人就鬆了一口氣,把消毒劑放到櫃子裏、把口罩放進抽屜裏,日子該怎麽過還是怎麽過。

“不要大意”和“不要恐慌”這兩種提醒都很有必要,其理由也都是事實。但問題是我們如何來看待這些事實,如何來理解這些事實依據與我們的關係。

對“非典”的恐慌,源於人們以為自己時時處處都處在“非典”威脅的包圍之中:任何一陣風似乎都可能把“非典”病毒吹過來,於是即使家裏沒有外人來過,房間也要每天消毒七八次;任何人似乎都可能是攜帶“非典”病毒的傳染源,於是“他人是地獄”這句本來隻有某些哲學家才很感興趣的怨言,變成了這幾天許多人的座右銘。最傷心的,應該是那些戰鬥在抗擊非典第一線的醫生護士們:有報道說,盡管他們自覺地與公眾保持隔離,但有人卻連他們的孩子也要唯恐避之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