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求知明理:日常生活的哲學思考

國慶節前想到了中山橋下一位喜愛閱讀的拾荒者[14]

字體:16+-

到底哪一年是20世紀的末尾、哪一年是21世紀的開頭,專家們的意見據說還很不統一。無論是“世紀之交”,還是“千禧之年”,說到底隻是根據一種約定的紀年方法。但是,50周年的建國大慶,卻實實在在牽連著我們每個共和國公民的命運,值得我們好好慶祝一番,也值得我們好好思索一番。

共和國50年最大的成就之一,是我們用了世界上人均幾乎最低的教育投入,把一個文盲和半文盲占人口極大多數的國家,變成了一個實行9年義務製教育的國家,一個在國際中學數理化奧林匹克比賽中屢屢奪冠的國家,一個能為國外大公司發射商業衛星的國家。這些成就,當然很引人注目。但有一件小事,也給我留下很深印象。一直到90年代初,師大附近、中山橋下,經常可以看到不少拾荒者麇集在建築工地周圍。一天我騎車經過一個拾荒者“村落”時,發現一個衣衫襤褸的青年男子,正捧著一本大概從垃圾堆裏撿到的雜誌,津津有味地讀著。在國外,我經常看到街頭、公園裏的所謂“無家可歸者”,但從沒有看到這些人如此享受閱讀的場麵。一個拾荒者居然也有閱讀能力、有閱讀興趣,這使我感到自豪,感到我們取得成就不小。但是,一個有閱讀能力和閱讀興趣的人,怎麽居然也在拾荒呢?這又使我感到羞愧,感到我們要解決的問題還很多。

今年上半年,黨中央和國務院召開了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為共和國下一個50年的教育發展部署了任務、描繪了藍圖。我相信,這幅藍圖成為現實,將意味著中山橋下、西山橋上的拾荒者們全都能過上自立自足的生活、他們的兒女們全都能走進寬敞明亮的教室,將意味著越來越多的人,不管是“藍領”還是“白領”,都能像中山橋下那位雖然可憐但也可敬的“無領”,不僅有能力閱讀,而且有興趣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