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求知明理:日常生活的哲學思考

對城市精神的一些哲學思考[13]

字體:16+-

對城市精神作哲學思考,涉及以下幾個方麵的關係。

第一,城市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關係。上海申辦世博會的主題口號是“城市,讓生活更美好”。這裏講的“生活”,應該不僅包括物質生活,而且包括精神生活。城市精神的狀況首先是指一個城市的人們當前的精神生活的狀況。我們不僅要追求物質生活的富裕,而且要追求精神生活的富裕。雖然不能把“倉廩實”和“衣食豐”當做“知禮節”“知榮辱”的必要條件,但人均美元達到世界中等發達地區的物質生活狀況,確實為我們爭取更好的精神生活創造了良好條件。這裏要指出的是,精神生活並不是外在於物質生活的:精神生活的消費資料也具有物質載體,而屬於物質生活資料範疇的“生存資料”之上的“享受資料”和“發展資料”(恩格斯語),以及屬於物質生活本身範疇的享受方式和發展方式,也具有重要的精神內涵。在今天的上海談論城市精神,我們尤其要注意把城市精神不僅與像閱讀、觀賞、評價這樣的精神活動聯係起來,而且與我們平時的衣、食、住、行聯係起來。

第二,作為經驗描述的“城市精神”和作為規範導向的“城市精神”。僅僅作為經驗性的表述,每座城市都既有物質生活,也有精神生活。但問題不在於有沒有城市精神,而在於要有什麽樣的城市精神。但同樣是規範,有積極的和消極的兩種類型。從倫理學上來說,雖然積極義務之履行所要求的道德境界更高,但消極義務對行為的約束力更大。換句話說,“幫助他人”的道德境界可能要高於“不傷害他人”,但人們更有義務做到的卻是“不傷害他人”而不是“要幫助他人”:一個人如果連“不傷害他人”的義務也不能履行,任何“幫助他人”的行動不是顯得虛偽,就是顯得滑稽。提倡新時代的上海城市精神,我們固然要注重上海人應該具有的各種德性,但我覺得我們更應重視的還是要克服上海人身上的各種毛病。上海人身上當然優點越多越好,但上海人不可能把所有的優點都集中在自己身上。更具有實際意義的是要求上海人更多地反省自己身上的毛病,把這些毛病改掉。我們不妨這樣說:我們固然要做“可愛的上海人”,但更為重要的是不做“討厭的上海人”。嚴格地說,一個人是否可愛,各人有各人的見解;但什麽樣的人讓人討厭,卻是比較容易達成共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