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的南牆,是經常上新聞榜的。1993年,北大拆南牆辦商業,八年之後,北大拆商街、複南牆。最近,北大南牆又開出了一家以景德鎮近代名瓷研究交流為主營業務的博雅文博館。北大有關人士說,此舉的目的是不僅要守住北大的人文品位,而且要讓未名湖的氣息、博雅塔的光輝輻射到周圍更廣闊的地區。在目前本市進行的塑造城市精神的討論中,這則消息向我們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大學對所在的城市意味著什麽?
大學通常是要定位於特定空間之中的。不管是因為城市為大學提供的場所通常是最為合適的,還是因為大學師生員工聚集起來也會形成一個城市,大學與城市一直是難分難解的。一個半世紀以前,著名英國教育家紐曼曾經把“來自四麵八方的陌生人聚集在同一個地點”當做他心目中的“大學的理念”的最重要方麵之一:在他看來,大學不僅僅是知識傳播的場所,知識傳播也不僅僅以書本作為媒介;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的朝夕相處、討論切磋,是大學生活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今天,“電視大學”、甚至“網絡學院”正在蓬勃發展,在這樣的時代,紐曼的大學觀似乎有些過時,但它也可以提醒我們:大學教育的哪些方麵,是遠程教育和網絡教育代替不了的?在這些方麵,我們應該采取哪些措施加以彌補?
但重要的不僅是城市對於大學的重要性,而且是大學對於它所處的城市可以作出什麽樣的貢獻。在現代社會,“城市”的功能不妨理解為“築城而市”,因而大學與城市的關係,也往往就是大學與市場經濟的關係。北大當年拆南牆,是因為要辦商業街,要向市場籌集資金。北大後來重樹南牆,並不是因為這座最高學府要退出市場,而是因為它成功地走出了比辦商業街更有效的參與市場之路,那就是開辦高科技產業。這樣,北大與市場經濟的關係就不再是堂堂最高學府借皇城一角開些攤檔聊以度日,而是以“北大方正”這樣的著名品牌使首都經濟大為增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