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求知明理:日常生活的哲學思考

理論和常識之間的“反思平衡”[8]——為紀念鄧小平百年誕辰而寫

字體:16+-

鄧小平很喜歡用“常識”這個詞。“文革”後剛剛複出不久,在推動引進國外先進科學技術的時候,鄧小平說:“一切先進成果都是全人類共同努力的結果,就是資產階級也懂得這個起碼的常識,世界上先進的東西它都引進。”在推動真理標準討論的時候,鄧小平批評那些不讚成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人,是忘記了“這本來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問題,是常識”。1992年視察南方的時候,鄧小平批評那些把引進外資等同於發展資本主義的人,是“連基本常識都沒有”。英國前駐華大使、《鄧小平和現代中國的塑造》一書的作者伊文思爵士說他第一次接觸鄧小平,是讀他在中共八大所作的《關於修改黨的章程的報告》,而這篇報告的“每一個段落意思都很清楚,並且因為充滿樸素的常識而更加容易閱讀”。伊文思的這個評價,適用於《鄧小平文選》中的每一個篇章。

但鄧小平確確實實又是一個以他名字命名的理論的締造者。在中國這麽大一個國家指導社會主義建設,不能不對我們的發展目標和戰略步驟、內部動力和外部條件、政治保證和依靠力量、立國之本和統一方略等問題作出回答。對上述問題的精辟而係統的回答,是鄧小平留給我們的最重要遺產之一。

從長遠來看,鄧小平的遺產的重要意義,不僅在於他的健全常識,也不僅在於他的精辟理論,還在於他致力於把常識和理論統一起來,致力於在常識的基礎之上建構理論,反過來又用理論來提煉和提升常識這樣一種總體思路。借用美國哲學家羅爾斯的著名術語來說,就是要在理論和常識之間建立一種“反思的平衡”。

理論和常識的平衡,也就是理論與常識的一致。一個社會理論,如果它的重點是對社會現象的描述、分析和理解,那麽社會中人們的常識就是一個基本的研究素材;如果它的重點是對社會狀況的批判、規範和展望,那麽社會中人們的常識也是一個基本的價值依據。人民群眾的常識,是他們多年生活經曆的凝結,其中包含的信息,是任何理論文本都難以匹敵的。但人民群眾的常識之所以值得尊重,不僅是因為常識所包含的信息的數量,而且是因為常識所包含的信息的性質。說到底,常識的核心是人民自己對幸福生活的理解,而除了人民的幸福,不應該有任何更高的規範和理想。“教育農民”固然是一個“嚴重的問題”,但如果“教育農民”的目的是讓他們接受“寧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這樣的“理論”,是注定不可能成功,也不應該成功的。“民以食為天”的古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聖言,它們的生命力所以能曆千年而不衰,就是因為它們表達了人民群眾最基本的常識。“以人為本”的一個重要含義,是尊重人民群眾的一些最基本的常識。理論的規模再宏大、內容再精深、形式再漂亮,如果違背了一些基本的常識,我們在這樣的理論麵前就必須格外小心,至少是敬而遠之,最好是幹脆不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