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求知明理:日常生活的哲學思考

人生品味

字體:16+-

哲學:知其不可而為之的事業[1]

感謝安徽的同誌們的邀請,很榮幸參加以哲學會議形式祝賀薛華老師七十壽辰的活動。

丁懷超總編輯在開幕詞中講,“我們在這裏做一項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工作”,我深有同感。哲學確實是一項知其不可而為之的事業。在《論語》中,孔子被稱為“知其不可而為之者”。其實,好的哲學家都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好的哲學也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我們的會議名稱是“走向哲學:問題與體係”,它也表達了同樣的意思。我們都知道,真正的哲學問題總是永恒的,是不能指望獲得一勞永逸的解決的,而特定的哲學體係則總是暫時的,是要被超越的。用暫時的體係來回答永恒的問題,就是雖知其不可,但依然要為之。

回答永恒的哲學問題可以說是暫時的哲學體係的一種理想,它是理想與現實問題這個大問題的一個體現。實際上,理想與現實的關係本身就是永恒的哲學問題中最重要的一個。哲學問題有各種各樣,但最基本的問題是理想和現實的關係問題。教科書上所說的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之所以是哲學基本問題,正是因為它構成了理想和現實關係問題的基礎。雅斯貝斯的“軸心時代”概念之所以重要,就在於它通過強調人與“超越者”之間關係的重要性來強調理想和現實的關係問題的重要性,強調理想和現實的關係問題對於整個人類文明的重要意義。

對於人類來說,理想是不可能完全實現的,但理想也是不可以不追求的。這方麵我的理解受了康德和哈貝馬斯的影響,也受了對介紹和研究德國古典哲學和法蘭克福學派作出重要貢獻的薛華老師的影響。康德把理念的“範導性”與範疇的“構成性”區分開來。借用“範導性”和“構成性”這對概念,我們可以說:理想是範導性的,但對範導性的東西的預設,則對於我們的生活作為人類生活來說具有構成性意義。根據哈貝馬斯的交往行動理論,日常語言交往活動有一些虛擬的理想性的預設;在我們進入最簡單的日常交往行動的時候,我們就已經帶著對一些虛擬性的、理解性的前提的預設,如對話各方之間的平等關係,各自表達的可理解性,言語行動不同種類的有效性之得到相應種類的理由的支持,等等。這些理想性的預設不可能完全兌現,但若不作這些理想性的預設,交往關係就建立不起來,交往活動就開展不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