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求知明理:日常生活的哲學思考

前言

字體:16+-

從1981年發表第一篇論文以來,與哲學有關的文字,我寫了不算太少。與那些冗長並且常常有些晦澀的“論文”和“著作”相比,似乎還是幾篇非專業的雜感隨筆,更能向家人和朋友顯示,自己所從事的專業還稍微有一些價值。於是,趁著北師大出版社編輯饒濤先生約稿的機會,把自己發表過的非專業短文瀏覽一番,從中選擇出一些,再加上未曾發表的少量文章,組成讀者麵前的這本集子。

這本集子的主題是對日常生活的哲學思考,也可以說是對一些非哲學問題的哲學思考。套用一位偉人的名言,我的觀點大概可以作這樣的表述:“哲學家們隻是用不同的方式討論哲學的問題,而問題在於討論非哲學的問題。”要問這個觀點有什麽依據,我希望不僅在本書第一篇文章“哲學:知其不可而為之的事業”中,而且在書中的其他文章當中,都可以找到一部分答案。

對人生問題、社會問題、國際問題等非哲學問題進行哲學思考,就是本書書名“求知明理”的意思。說哲學思考是為了“求知明理”,或許會使有些希望用哲學來滿足自己的精神需要和終極關懷的人們感到失望。但我確實想表明,在我們這個時代,僅僅依靠我這樣的人的能力,是已經很難指望哲學還能像宗教那樣,一手頒布這個世界的意義,一手提供另一世界的許諾了——盡管像其他任何專業一樣,甚至像其他任何工作一樣,對於以虔敬態度來從事它的人們來說,哲學依然可以不僅具有工具價值,而且具有內在意義。

本書名曰“求知明理”,還想要強調這樣一個想法,即書中的文字,以及類似的其他文字,與藝術作品屬於不同的範疇。同樣套用一位哲人的名言,講理是學術作品的首要價值,正像靚麗是選美女郎的首要價值一樣。學術作品靚麗一些當然最好,就像選美女郎若講理一些也是錦上添花,但在評價某篇文章、某部著作或某位學者之工作的時候,僅僅說“漂亮”或者“差勁”,說“很棒”或者“很糟”,至多能當做評價的一個部分,而不能算是評價的全部結論。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