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曆程及其規律研究

附錄 改變世界的哲學何以可能[1]02

字體:16+-

但這樣一來,馬克思主義就不再能被說成是任何意義上的決定論體係了。這不僅是像拉克勞、莫菲這樣的後馬克思主義者的理論主張,而且實際上也是相當一些馬克思主義者的結論。例如,辛德斯和赫斯特在《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就得出了“馬克思主義不是決定論,尤其不是經濟決定論”的結論。他們聲稱,“馬克思主義擁有一種非目的論的曆史理論,按照這種理論,除了在現實進程和非預先給定的進程的結合中進行創造外,曆史沒有任何的必然性”[76]。

我們看到,在曆史唯物主義的闡釋中,從第二國際的經濟決定論到聲稱曆史沒有任何必然性的後馬克思主義,其間的理論跨度是何等之大!

麵對此情此景,人們不免會發出這樣的疑問:為什麽在對馬克思思想的闡釋中會產生這樣兩種完全相反的理論呢?難道馬克思的思想之中果真包含著兩種相反的邏輯嗎?這是我們必須進一步追問的問題。

對這一問題的最簡單回答是兩個極端:一者認為在馬克思思想中的確存在著兩種邏輯;一者則否認之,或者變相地否認之,即認為如果以辯證方式對待這一問題的話,就不存在兩種邏輯的問題。

前一種回答為相當多的馬克思批評者所持有,其中最著名者當為波普爾。波普爾一方麵認為,馬克思所持的是一種曆史決定論或曆史主義,並對之大加撻伐;另一方麵,他又認為:“在馬克思的一些早期著作中,要求人們必須在行動中證明自身,這是特別明顯。這種態度——它可以被描述為馬克思的行動主義——在他的《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的最後一條中得到最明顯的闡述:‘哲學家們隻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但同時他又認為:“馬克思著作中的這些強烈的‘行動主義’傾向受到了他的曆史主義的抑製。”[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