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曆程及其規律研究

附錄 改變世界的哲學何以可能[1]03

字體:16+-

如果決定論的理論對於生活實踐有積極意義,那麽,這種決定論的理論如何能夠介入非決定的實踐而不自相矛盾,便是需要進一步探討的問題了。

這一問題的困難在於,如果旁觀者的理論世界是決定論的,而行動者的實踐世界是能動論或非決定論的,則在這兩個方枘圓鑿的世界之間,介入如何可能?如果認為決定論的理論能夠直接地介入現實世界,那就必定已設定了現實世界的決定論性質,而這便排除了人改變世界的可能性,從而與關於行動者的現實世界的規定相矛盾。因此,一種可能的方式就是采用一種曆史主義的辯證法,以便從抽象的規定開始而經過一係列中介的無限進展而最終達於具體的現實存在。這便是黑格爾主義的辯證法從抽象的理論通達現實的方式。毫無疑問,這種辯證的通達現實的方式有某種意義上的合理性,從而亦為馬克思所批判地汲取。但是,馬克思的辯證法與黑格爾的辯證法有重大的區別。區別之一是黑格爾的辯證法“把實在理解為自我綜合、自我深化和自我運動的思維的結果”,而馬克思則認為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辯證方法,“隻是思維用來掌握具體並把它當作一個精神上的具體再現出來的方式”[114]。也就是說,黑格爾將理論世界視為現實世界的本質,而馬克思則隻認為理論隻是對於現實的一種把握方式。區別之二是黑格爾把現實視為絕對有機整體的絕對精神之體現,其辯證法並非以現實存在為對象,而是以作為現實之本質的絕對有機整體的絕對精神為對象,其從抽象到具體的進展便是一種無限的進展過程。而馬克思則直接以現實存在為對象,並視現實世界為一相對的或有限的有機整體,從而其辯證法作為對有機整體的把握,其從抽象到具體的進展便是有限的進展過程。而且,進一步看,即便是一種理論上有限的過程,實際上操作起來也如同一種無限過程一樣,難於在適合實踐需要的有限時間內完成。馬克思的《資本論》創作便是一例。馬克思在1858年設想其“全部著作分成六個分冊:(1)資本(包括一些緒論性的章節);(2)地產;(3)雇傭勞動;(4)國家;(5)國際貿易;(6)世界市場”[115]。但後來實際上隻完成了其中一部分。關於這一點,研究者們大多認為是馬克思修改他的計劃,即馬克思所完成的以及大致上是一個完備的整體了。但亦有人持不同意見,認為馬克思從未修改自己的研究計劃,“按照馬克思的最初設想,《資本論》隻是六部著作中的一部”,所以《資本論》並非一個完整的體係。[116]其所以造成這種結果,正是由於問題的困難性。從抽象上升到具體,就必須根據概念所處的條件而不斷改變其規定性。也就是說,從商品生產上升到世界市場,並非僅僅是用已經先具某種本質的東西去說明現象,而是要重新從“世界市場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礎和生活條件”出發來重新規定商品生產。但這樣做的難度有多大,從《資本論》一再修改的寫作計劃和一再延遲的寫作情況是不難看出來的。馬克思終其一生未能完成《資本論》的完整計劃,可見這一方式的近乎不可能性!即便這一工作能夠在有限時間內完成,以馬克思之見,它仍然隻是屬於理論思維之對現實的把握,而非現實世界本身。抽象的理論與具體的活生生的現實之間總是隔著一道鴻溝。這靠一種曆史主義的辯證法是無法跨越的。因此,我們隻能另覓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