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馬克思主義哲學與現代西方哲學研究

三、西方哲學研究與實踐哲學和體係哲學的爭論

字體:16+-

中國馬克思主義者對待西方哲學,特別是現代哲學在某些情況下出現簡單否定偏向,除有上述政治原因外,還有理論原因。後者主要表現在他們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解有時偏離了其本來意義,難以做到以馬克思主義本來應有的求實態度來認識西方哲學的實際所是。他們在這方麵的偏向既受到國外影響,又與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密切相關。

當馬克思在19世紀中期提出他的哲學理論時,就已非常明確地把對人的現實生活和實踐的強調當作其核心。他在《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以下簡稱《提綱》)中一開始就指出,包括費爾巴哈在內的以往一切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沒有看到作為人的感性活動的實踐的作用,唯心主義由於脫離實際同樣不了解真正現實的實踐,而他則肯定實踐的觀點在哲學研究中的決定性意義。因為“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gegenst?ndliehe]真理性,這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凡是把理論導致神秘主義的神秘東西,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個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2]

《提綱》還明確指出,實踐不能是人作為孤立的個體的活動,也不能是作為體現人的自然共性的人的“類”的活動,而應是社會化了的人的活動。“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馬克思由此把人的實踐性與人的社會性聯係起來,這為他後來建立更為完備的唯物史觀奠定了堅實基礎。馬克思的哲學的根本使命是為無產階級改造世界的現實鬥爭服務。因此它不把理論當作教條,而當作行動的指南;不恪守任何與現實生活和實踐相背離的抽象原則,而是把原則與現實生活和實踐緊密聯係起來,既用來指導現實生活和實踐,又在現實生活和實踐中受到檢驗,得到豐富和發展。從這種意義上說,馬克思的哲學是一種以社會化了的人的現實生活為基礎的實踐哲學。馬克思的哲學當然是一種唯物主義哲學,但這不是近代哲學中那種立足於自在的自然的唯物主義,而是“把感性理解為實踐活動的唯物主義”[3],也就是立足於現實的人的曆史性的實踐的唯物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