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馬克思主義哲學與現代西方哲學研究

二、後現代主義與對現代性的批判

字體:16+-

後現代主義是一個意義含混的概念,其使用範圍很不確定。甚至在被公認為是後現代主義者的哲學家中,對究竟什麽是後現代主義也沒有一致的看法。正因為如此,人們對它的評價也必然不同。盡管如此,在不同的後現代主義定義中畢竟還是存在著重要的共同之處,特別是它們都包含了對現代性、即現代主義的批判和超越。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在西方就有人用後現代(Postmodern)這個詞來表示當時歐洲文化的虛無主義傾向。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西方出現了一種以拋棄普遍性、背離和批判現代性的設計風格和規範為特征的建築學及相關的文學藝術思潮。這種思潮不久被移用於文化、哲學、社會學、政治學、甚至自然科學等諸多領域,使這些領域出現了類似的思潮,它們被認為是當代後現代主義的直接理論來源,甚至可以說是它的最初的形態。在法國,利奧塔、鮑德利亞、福柯、德裏達等與後結構主義相關的一些哲學家紛紛通過批判從笛卡爾到啟蒙運動的基本觀念來消解和否定西方傳統的體係哲學,他們的哲學觀點由此成了後現代主義的典型形式。伽達默爾的哲學釋義學從其把理解當作一種具有曆史性的主體間的視界融合、以此取代和超越建立在主客二分基礎上的傳統哲學的認識論來說,也被認為具有後現代主義意義,甚至還是德國後現代主義的重要形態。英語國家的文化、曆史、特別是文學藝術領域早已有後現代主義傾向,以蒯因和羅蒂為代表的所謂新實用主義被認為是美國哲學領域的後現代主義的標誌性形式,而丹尼爾·貝爾、漢娜·阿倫特、齊格蒙特·鮑曼和查爾斯·泰勒等人則被認為是後現代主義在社會、政治、法、道德等接近現實生活領域的重要代表。值得指出的是:後現代主義在美國的影響主要不在純哲學層麵,而在一些較為接近現實生活的具體和特殊的學科領域。一些歐洲的後現代主義者到了美國以後,他們的研究興趣往往也突破了純哲學的範圍而轉向這些現實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