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馬克思主義哲學與現代西方哲學研究

三、在轉向現實生活和實踐上對西方現當代哲學的超越

字體:16+-

馬克思在曆史唯物主義基礎上把生活和實踐的觀點當作其哲學的基本觀點,克服了西方哲學家在轉向生活和實踐道路上的唯心主義傾向。

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程度上強調哲學關注的中心不應是脫離人的牽涉的抽象物質或精神實體,而應是人及其牽涉的現實世界之間各種層次和各個方麵的聯係,特別是它們的變化和發展的動態過程,是西方現當代哲學不同於近代哲學的重要方麵之一。有的現當代西方哲學家和哲學流派還通過對這些變化和發展的強調而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或間接地肯定人的現實生活和實踐在哲學研究中的關鍵作用。例如,尼采、杜威、懷特海、胡塞爾、海德格爾、維特根斯坦等眾多現當代西方哲學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都以各自不同的方式、用不同名稱強調了哲學應當從脫離了與人的牽涉的永恒、抽象和自在的世界(不管這是純粹的物質世界還是精神世界)回到活生生的、具體的人的現實生活世界(經驗世界、現象世界、日常語言世界等),而這種向生活世界的回歸又往往蘊含著人與世界的關係是一種能動與被動、作用與被作用、創造與更新的關係,其中蘊含著對人的現實生活和實踐及其曆史性的強調。他們在這方麵對近代哲學的批判以及他們各自提出的理論往往是對近代哲學的超越,也往往包含著某些(有時甚至是非常重要的)積極因素。馬克思主義者不僅不應簡單對之否定,而應當有效地借鑒,以利於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豐富和發展。

但是,西方現當代哲學家在這些方麵對近代哲學的超越仍然是在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範圍內的超越。他們既無法擺脫資產階級的狹隘眼光,又無法擺脫上麵談到的在世界觀和本體論理論上的片麵性和局限性。

前者使他們無法正確認識、甚至必然扭曲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階級關係,無法正確理解人的社會性和曆史發展,因而也無法真正按照人的現實生活和實踐的本來意義對之做出正確解釋。例如,尼采和杜威等人都反對按照近代哲學的主體性形而上學,特別是理性派思辨形而上學的觀點來解釋人與他人及世界的關係。然而他們仍然局限於從人的生命和意識屬性來理解人。尼采把人看作是權力意誌(權力意誌仍然是一種生命意誌)的體現,杜威把人看作是一種特殊的生命有機體。作為資產階級思想家,他們不懂得,甚至也不可能去思考人如何通過生產勞動使自己成為與一般動物根本不同的動物,如何通過生產勞動而與其他人發生交往、形成以生產關係為基礎的人與人之間的各種社會關係,並由此推動社會曆史的發展。正是由於他們不懂得生產勞動作為人類實踐的基本形式的意義,盡管他們很是強調人的實踐及由實踐決定的人的能動性和創造性,他們所理解的實踐就成了一個沒有確定性、可以隨意做出解釋的概念,任何一種意識活動和下意識活動都可以納入實踐概念中(例如,杜威就把實踐等同於經驗,而經驗包含了一切意識和下意識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