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馬克思主義哲學與現代西方哲學研究

二、在批判傳統哲學上對西方現當代哲學的超越

字體:16+-

馬克思把對傳統形而上學的批判與對世界觀和本體論研究的改造結合起來,避免了西方現代哲學家在批判傳統哲學的形而上學時普遍存在的相對主義和虛無主義傾向。

對從柏拉圖以來的西方傳統形而上學,特別是對從笛卡爾到黑格爾的近代形而上學的批判和超越,無疑是現代西方哲學重要的共同特征之一,也是它們實現哲學思維方式的現代轉型的一個重要方麵。從孔德、斯賓塞等人肇始的“科學主義思潮”哲學家們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拒斥形而上學”,即要求把近代形而上學對抽象(自在)的物質或精神實體、絕對化的本質和基礎的研究排除在哲學研究範圍之外,哲學應當研究的隻限於可以為人所感覺、觀察、思考的世界,即經驗世界或者說認知世界。他們主張按照實證科學的精神來改造哲學。後來的科學主義思潮的哲學家的具體說法與此有所不同,但在主張哲學應當拋棄傳統的形而上學、返回到人的經驗和認知世界上則大體一致。

叔本華、尼采和克爾凱郭爾以來的所謂人本主義思潮哲學家雖然沒有籠統地把形而上學排出於哲學研究範圍,但要求對傳統形而上學進行根本性改造,這種改造的關鍵之點,就在排斥後者關於抽象的物質或精神實體、絕對化的本質和基礎等概念。他們大都主張把與人的生命息息相關的人的情感、意誌、意向、純粹意識作為形而上學(本體論)的出發點,由此而及整個世界。他們各人對此的具體解釋往往不同,但在不把情感、意誌等看作是實體而看作是活動、過程、傾向上則大體一致。例如,尼采的權力意誌、柏格森的生命衝動、胡塞爾的意向性、海德格爾的在、雅斯貝爾斯的超越存在、薩特的自為存在都具有這種特性。在一定意義上我們可以說,他們是以活動和過程的本體論取代近代哲學的實體本體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