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爾士(Charles Sanders Peirce,1839—1914)不僅是美國哲學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哲學家之一,也是美國整個思想史上最受肯定的學者之一。他不僅是最具原創性的哲學家,也是傑出的邏輯學家和數學家,對天文學、物理學、化學、生理學、心理學、計量學、大地測量學、藥物學、科學史等各門自然科學以及語言學、符號學、修辭學、人類學、數理經濟學等人文和社會科學也都有很高造詣。美國著名的皮爾士研究學者費希(Max H.Fisch)在發表於皮爾士網站的一篇文章中談道:“美國迄今為止所出現的最有原創性、最為博學的人是誰?無疑是查爾士·皮爾士。因為任何其次的人物都與他相距很遠,以致不值一提。”[1]
皮爾士被公認為美國實用主義的創始人。詹姆士於1898年在伯克利加州大學所做《哲學概念與實際效果》的講演中首次正式將“實用主義”(Pragmatism)一詞引入文獻,他在其中講到“皮爾士原則”和皮爾士的“實際主義和實用主義原則”[2],並說這是他早在20世紀70年代就在劍橋、即設在哈佛的形而上學俱樂部聽皮爾士闡述的。不過皮爾士直至1902年給鮑德溫(Baldwin)的《心理學哲學辭典》撰寫的《實用主義》條目時才使用Pragmatism這個詞。杜威1916年在《皮爾士的實用主義》一文中談道,實用主義的“名稱和觀念都是由皮爾士先生所提供的”[3]。皮爾士在哲學上的建樹不隻是提出實用主義,他對關係邏輯、符號學、真理和意義等問題的研究使他受到後來的邏輯經驗主義者、語言分析哲學家、實在論者,甚至現象學家的重視,被當作他們的理論先驅。
但皮爾士又是一位因存在種種思想矛盾而引起爭議的人物。批判和超越笛卡爾以來的西方體係哲學、建立以實踐和過程為核心的哲學是他的思想的主旋律,但他早就企圖建立一個統一各門學科的廣泛的理論體係(盡管他未能完成);他接受了康德先驗論的某些思想,卻又竭力批判康德的不徹底性;在邏輯學上他既接受和發展了布爾(G.Boole)和德摩根(A.De Morgen)等人開創的符號邏輯,把邏輯學當作關於符號之間的聯係的純形式科學,又接受了經驗派哲學家的心理主義邏輯及康德的先驗邏輯;他既提出不要使科學服從信念,而隻服從實驗,又承認宗教高於科學。加拿大哲學家高治就皮爾士的這種思想矛盾指出,在皮爾士著作中“提出的見解很難彼此調和。許多地方對於同一對象提出了相互對立的觀點。例如……科學方法被宣布是確定信念的唯一可靠的方法。然而感覺又是倫理學、宗教和實際生活的最後權威。又如他肯定哲學是以觀察為基礎的實證科學,如果其概念不是根據其實驗結果來確定,就沒有意義。然而皮爾士在其形而上學中又得出了不以觀察為根據、而隻用觀察這個詞進行思辨的結論”[4]。皮爾士的諸如此類的思想矛盾,正是他作為處於西方哲學轉型期的具有創新精神的哲學家必然存在的新舊思想矛盾的表現。當時許多西方哲學家(例如尼采)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這種矛盾。皮爾士哲學的主要意義正在於他在超越舊的哲學思維模式的界限、建立符合現代時代精神的新哲學上邁出了重要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