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的發展從來不是單一的。早在實證主義思潮19世紀中期在英國哲學中占據主導地位以前,另一種哲學思潮,即與柏拉圖以及基督教傳統密切相關的唯心主義思潮就已重新悄然出現。盡管經驗主義在英國哲學中長期占有優勢,但與基督教客觀唯心主義相聯係的思潮也一直存在。17世紀著名的劍橋柏拉圖學派在當時英國哲學中就曾一度奪得主導地位。雖然在經受休謨等人的批判以後這類哲學迅速式微,但這並不意味著它們已失去存在的根基。英國畢竟是一個遵循基督教傳統的國家。盡管英國國教與羅馬天主教會之間存在某些矛盾,但它仍然是基督教中的一個支派,恪守著傳統的基督教的基本教義。這種傳統必然為具有客觀唯心主義特色的哲學的生長留下適宜的土壤。這表現在一旦占支配地位的經驗主義傳統的哲學陷入了某種片麵性或遇到某種困難時,就會被與之相異的具有客觀唯心主義特色的哲學所察覺和利用,據以對之提出挑戰。19世紀中後期英國哲學發展的情況正是如此。如果說19世紀中前期對以休謨為代表的英國的經驗主義傳統提出挑戰的主要還是與哲學相關的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等思潮的話,到19世紀下半期特別是70年代以後,隨著英國社會發展中出現了強調國家和社會整體的作用的潮流,在哲學本身的範圍內也出現了與之相適應的絕對唯心主義思潮,並迅速在英國哲學中特別是在英國講壇哲學中一度取得主導地位。
格林、布拉德雷和鮑桑葵是這一思潮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他們的理論與以密爾、斯賓塞為代表的實證主義思潮直接相對立。這突出地表現在他們批判了密爾和斯賓塞等人的哲學理論的相對主義、現象主義、不可知論以及政治和倫理理論上的功利主義、個人主義和自由主義。如果說密爾、斯賓塞等人的哲學具有較明顯的反傳統形而上學的特色的話,19世紀下半期英國的絕對唯心主義卻具有明顯的維護形而上學的傾向。這種傾向無疑具有保守的性質。但是絕對唯心主義在英國的出現並不是英國哲學發展中簡單的倒退。因為格林、布拉德雷和鮑桑葵等人除了繼承劍橋的柏拉圖學派等英國哲學中的唯心主義傳統外,還借鑒了從康德到黑格爾的德國唯心主義。由於德國唯心主義具有戰勝17—18世紀形而上學的辯證法等合理因素,甚至在某些方麵體現了現代哲學發展的方向,因而使19世紀下半期在英國興起的唯心主義也具有某些前進的因素。還應當看到,他們在批判實證主義等思潮的理論時也不是對它們簡單否定,而毋寧說是用德國唯心主義對它們進行了改造。因此他們在某些方麵能從與實證主義不同的角度體現西方哲學從近代到現代的轉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