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休謨以後英國哲學發展的轉向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以約翰·密爾和斯賓塞為主要代表的實證主義哲學思潮的興起。這一思潮既繼承了以休謨為代表的英國經驗主義傳統,但又超越了這個傳統。從思想文化和科學發展背景說,這一思潮的興起與以亞當·斯密和大衛·李嘉圖為代表的英國古典經濟學;以邊沁為代表的功利主義政治哲學和倫理學;以達爾文、赫胥黎為代表的進化論思潮以及以休厄爾(1794—1866)為代表的更為廣義的“科學主義”思潮的興起有著密切的聯係。因為它們從不同方麵促進了19世紀中期開始的英國哲學領域出現的拋棄傳統形而上學,轉向具有更多現代哲學特征的哲學的變更。實證主義的基本理論早已為法國哲學家孔德在19世紀30年代提出。但孔德的理論當時在法國並未產生多大影響。通過約翰·密爾等人傳入英國後,由於它適應了英國的經驗主義哲學傳統,又與古典經濟學、功利主義和進化論等思潮相匯合,很快形成了一種在英國哲學中占主導地位的思潮。在經過一代人的時間並在英國獲得了豐富和發展後,才得以重新傳入法國,足見當時的英國才是實證主義的溫床。
在英國實證主義思潮的形成中,以休謨為最主要代表的經驗主義傳統無疑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這點我們在上麵已做過論述,此處僅簡單提及幾種與實證主義相關的思想文化思潮。
以亞當·斯密(1723—1790)和大衛·李嘉圖(1772—1823)為代表的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被認為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理論來源之一。這一點在馬克思主義學術界早已得到公認。我們這裏要提出的是: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形成直接促進了英國實證主義哲學思潮的興起。
亞當·斯密原是格拉斯哥大學的邏輯學和道德哲學教授,早年曾以出版《道德情操理論》(1759)而著名。本書的核心思想是把人類利己心當作理論的出發點,但又強調社會感情,或者說同情是道德的基礎。後來他離開大學、轉向社會,從上述道德原則出發,並在法國重農學派經濟學的影響下轉向經濟問題的研究。他在1776年出版了其傳世之作《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中譯本簡稱《國富論》)。其中最早論證了政治經濟學的主要內容,揭示了資本主義的經濟體係的內在聯係,肯定勞動是財富的源泉和價值的尺度,由此初步提出了勞動價值論。李嘉圖在斯密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了勞動價值論。這一理論後來為馬克思所竭力稱道並加以批判地改造,進一步提出了作為馬克思學說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的剩餘價值學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