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晏清 王南湜 李淑梅
南開大學出版社2001年出版
總論:傳統哲學教科書的根本缺陷與馬克思哲學的基本特征[1]
一、傳統哲學教科書的根本缺陷:主體性維度的缺失
改革前的哲學教科書並不是有什麽錯誤。一些編得比較好的教科書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的闡釋是正確的,它們在傳播馬克思主義方麵有不可抹殺的曆史作用。但是,作為“體係”,作為一種對於馬克思哲學的解釋框架,又是有著嚴重缺陷的。缺陷不等於錯誤。舊的教科書體係要改革,並不是因為它有錯誤,而是因為它有缺陷。這是首先必須說明白的。
那麽,舊的教科書體係的缺陷是什麽呢?它的缺陷首先就在於主體性維度的缺失,即純客觀主義的傾向或本體論化的傾向。舊教科書給人的印象是,似乎哲學家隻是在靜觀世界,隻是在描繪世界的圖景即單純地解釋世界,似乎這個世界不是人創造的,它和生活在其中的人沒有什麽關係,人在這個世界中如何生活,是什麽樣的生存狀況,都幾乎難以進入哲學的視野。這種純客觀主義的傾向正是一種舊唯物主義的傾向,是一種前馬克思唯物主義的哲學特征。馬克思在哲學上實現的革命,直接革掉的就是這個東西。被恩格斯稱之為“包含著新世界觀的天才萌芽的第一個文件”的費爾巴哈論綱裏,第一條就開宗明義地寫道:“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對象、現實、感性,隻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感性的人的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麵去理解。”[2]這裏說的不是舊唯物主義的一般性缺點,不是缺點之一,而是主要缺點。所謂對對象、現實、感性“不是從主體方麵去理解”,就是主體性維度的缺失。這第一條論綱可謂綱中之綱,它一針見血地指明了馬克思所進行的哲學變革的根本指向,指明了馬克思哲學變革的實質所在。令人遺憾的是,正是這個對於理解馬克思哲學的精神實質具有決定意義的主要之點,被後來馬克思哲學的解釋者們遺忘了或忽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