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前 黃楠森 陳晏清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年出版
總論: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以實踐範疇為核心的完整的理論體係[1]
一、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首要的基本的觀點
實踐概念的完備規定和實踐觀點的確立,是實現哲學上的偉大變革的關鍵。實踐的觀點規定了馬克思主義哲學解決哲學基本問題的獨特方式,它是唯物論與辯證法的統一、自然觀與曆史觀的統一、認識論與本體論的統一的基礎。馬克思主義哲學以體現能動性與受動性的統一的實踐範疇作為自己理論體係的核心,它也就必然具備革命性與科學性高度統一的理論特征。
馬克思主義哲學區別於其他一切哲學的根本之處,在於它解決哲學基本問題的獨特方式。馬克思主義哲學首先是一種唯物主義哲學。從對於哲學基本問題的解決方式上看,一切唯物主義哲學都是肯定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的。一般說來,唯物主義是以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的、具有空間特征或可感特征的外部客觀存在作為第一性的存在去說明世界的。但是,如何規定這種客觀存在,則進而凸顯出了唯物主義不同形態之間的區別。古代唯物主義是獨斷論的,它隻是提出了解釋世界的原則,卻不能證明這種原則的合理性。近代哲學已經清楚地意識到了思維與存在的對立,在這種背景下的近代唯物主義試圖以感覺經驗為基礎去說明世界,去解決思維與存在的關係問題,因而多是經驗論的。但經驗論原則由於其固執於受動性的一麵,而必然導致認識論上的懷疑論以及曆史觀中人與環境關係上的二律背反等嚴重的理論困難。德國古典哲學以唯心主義的方式改造了經驗概念,康德把經驗理解為一種思維範疇對所予感性材料的能動的構成作用,黑格爾進一步把經驗理解為一種“意識對它自身——既對它的知識又對它的對象——所實行的這種辯證運動”[2],從而抽象地發展了人的能動性。馬克思主義哲學揚棄了對於經驗概念的這兩種抽象規定,把它改造為能動性與受動性相統一的實踐概念,並以它作為基礎去解決思維與存在的關係問題,使唯物主義獲得了現代的形態。馬克思主義哲學解決哲學基本問題的物質實踐活動原則,就是一種唯物主義的現實的能動性原則。實踐活動作為人類“在一定的物質的、不受他們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條件下能動地表現自己”的活動,是一種人與自然相互作用的客觀的活動,本身即構成了一種客觀的存在。同時,它又是一種能動的活動,通過這種活動,人“不僅使自然物發生形式變化,同時他還在自然物中實現自己的目的”[3]。因此,實踐是人與外部自然之間的一種客觀的關係,一種物質性的否定性關係。自然界作為先於人類的存在,其直接的存在形態是不完全合乎人的生存需要或目的的。人類要以人的方式生存,就必須以自己的物質性活動在一定程度上否定外部自然的直接存在形態,使之成為合乎人的目的的存在,成為人類存在的一種要素。這種表現人對於外部自然的物質性的否定性關係的實踐,也就成了人類存在的本質,構成了人類的基本的存在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