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體係曆史與現狀(上下冊)

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科書

字體:16+-

[德]柯辛

柏林出版社1967年出版

總論:東德馬克思主義哲學體係的論爭與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科書的特征[1]

一、柯辛和賽迪爾的“體係論爭”

以克勞斯、維蒂希的論文為中心展開的“實踐論爭”暫告平息後的兩年,也就是1966年10月,在《德意誌哲學雜誌》上,發表了賽迪爾的論文《人對現實的實踐和理論的關係》。以這篇論文為發端,在以後數年中,再次開展了一係列的爭論。[2]這場新的爭論的內容是什麽呢?

早先的“實踐論爭”的主題是何謂實踐。可以說是對傳統的實踐概念重新進行了探討。那麽,新的爭論,其中心課題則是,在馬克思主義哲學體係中,實踐概念應處於什麽樣的地位問題。也就是說,把實踐規定為人的感性的物質的活動,在這基礎上,在同實踐範疇的聯係上,探討了圍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對象、構造、敘述方法、體係等一係列的問題。在這一意義上說,這次爭論是在以前的“實踐論爭”的各項成果的基礎之上,爭論的內容,從理論上看,又前進了一步(以下簡稱這場爭論為“體係論爭”)。[3]

從時間上看,“體係論爭”是在“實踐論爭”(1961年至1964年)的兩年後進行的,也就是在《教科書》(1967年)發行的前後進行的。在這場“體係論爭”中,最難能可貴的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科書》擺脫了一般教科書的框框,對於圍繞實踐及其他的理論問題,發表了具有很高理論水平的見解[4],從而引起了人們的關注。

賽迪爾在他的論文《人對於現實的實踐和理論的關係》中,首先責備“曆史唯物主義落後”,究其落後的原因,在於“馬克思主義哲學整個體係具有的不明確性”。在賽迪爾看來,傳統的體係的敘述方法有以下四點主要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