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體係曆史與現狀(上下冊)

哲學導論

字體:16+-

[蘇]弗羅洛夫 賈澤林等 譯

莫斯科政治書籍出版社1989年出版

總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宗旨和基本思想[1]

一、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最高目的:實現人類解放

馬克思(1818—1883年)在恩格斯(1820—1895年)參與下創立的哲學,是對上自古希臘下至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的歐洲哲學思想先哲們的許多傑出成果的繼承。馬克思和恩格斯本人曾不止一次指出,費爾巴哈,特別是黑格爾,對他們的哲學觀點的形成有著重大影響。然而,馬克思所創立的哲學又根本不同於傳統的理論、體係和學說。這個差別就是哲學思想與馬克思主義世界觀的政治經濟方麵和科學—社會方麵在內容上最密切的統一。馬克思主義的完整性、“各個組成部分”的多方麵的相互印證和普遍性基本上可以說明,為什麽該學說在19至20世紀急劇變化的世界中,能夠得到如此廣泛的傳播和發生如此重大的影響。

馬克思主義的最高目的,是研究和從理論上論證被奴役的人類的解放問題。馬克思主義證明,消滅一切奴役製度,消滅人的屈辱、異化和不自由,是不可避免的。哲學通過探討、分析和研究人類普遍的實踐經驗和人類普遍的精神經驗這兩個方麵,而使曆史進程的這個最崇高的目的得以實現。或者,正如馬克思不止一次地談到的下述思想:哲學研究是在從世界曆史角度解釋現實的水平上開始的。這種觀點必然十分概括,十分抽象,而且絕非始終都和當下的實踐任務有關。

對根本性的經典問題的研究,構成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核心和本質。這些問題都是圍繞著人對世界和世界對人的關係、人們之間的關係和整個人的本性(或本質)而集中起來的。任何一種哲學的世界觀“內核”都是如此。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一係列更加具體性質的觀念(關於曆史的規律、關於物質生產在社會生活中的意義、關於階級鬥爭和社會革命等等),都要以解決這些問題為基礎。而上述具體觀念已經和經濟學、曆史科學,和政治、社會生活及文化中的實踐行動綱領的製定,更緊密地聯係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