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理論研究

二、本體論的“實踐轉向”

字體:16+-

馬克思的本體論既不同於亞裏士多德的本體論,也不同於海德格爾的本體論。馬克思主義哲學關注的不是所謂的世界的“終極存在”,也不是那個所謂的“不可言說”的“存在”,而是“對象、現實、感性”何以成為這樣的存在。在《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馬克思以明確的語言把新唯物主義本體論與舊唯物主義以及唯心主義本體論的本質區別表述出來:“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對象、現實、感性,隻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感性的人的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麵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義相反,能動的方麵卻被唯心主義抽象地發展了,當然,唯心主義是不知道現實的、感性的活動本身的。”[8]

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實踐的權威是全方位的,它不僅體現在認識論之中,而且搏動於自然觀、曆史觀以及辯證法之中:在自然觀中,實踐構成了自在自然與人化自然分化和統一的基礎,從而揚棄了人與自然之間的二元對立;在曆史觀中,實踐構成了人的存在方式和社會的本質,是“曆史的自然”和“自然的曆史”“二位一體”的基礎,從而消除了物質的自然和精神的曆史對立的神話;在辯證法中,實踐構成了自然辯證法與曆史辯證法分化和統一的基礎,實踐本身就內含著否定性的辯證法,從而使自然辯證法與曆史辯證法之間達成了真正的和解。因此,馬克思不僅從客體的形式去理解“對象、現實、感性”,更重要的,是“從主體方麵去理解”“對象、現實、感性”,並“把它們當作感性的人的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從而真正理解“對象、現實、感性”何以成為這樣的存在,並創立了一種新的本體論,即實踐本體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