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體論的存在同人的本性有著深刻的關係,或者說,本體論的深層根據就在人的活動及其本性之中。人是實踐存在物,實踐本身就具有否定性、超越性,總是力圖擺脫現實條件的限製,按照人本身的發展為坐標來重新“安排周圍世界”。正是這種生存方式決定著人總是力求在終極性的層麵上探究世界的奧秘。人類思維總是力求把握多樣世界的共性,因而具有普遍性;總是力求觸及有限世界的無限性,因而具有終極性;總是力求透視現象世界背後的本質世界,因而具有本體性。作為人的活動及其本性追求的理論表現,本體論就根源於這種普遍性、終極性、本體性之中。
本體論是不可否定或放棄的。人類之所以孜孜不倦地追求諸如存在、自由、上帝等非經驗所能解決的問題,正是本體論實際存在的事實證明。沒有本體論,哲學就無法在理論上表述客觀實在,就無法在體係上完成自我同一。可以說,沒有本體論就沒有哲學。“一切形而上學的思想都是存在論(Ontologie),或者,它壓根兒什麽都不是。”[2]我們可以不讚同某一具體的本體論,可以質疑某種本體論的合法性,但我們無法回避或繞開本體論,對其他哲學問題的解答不能沒有本體論的基礎和立場。
亞裏士多德提出,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有由其所出的本原,而“全部本原的共同之點就是存在或生成或認識由之開始之點”[3]。所謂“原”,就是事物最初的生成以及所動變的來源,就是事物的所由成,或所從來,或所由以說明的第一原因。在亞裏士多德看來,對第一原因的追問是哲學的本性,本體論因此成為“形而上學”的核心。換言之,哲學從誕生之日起就與本體論結下了不解之緣。
與柏拉圖不同,亞裏士多德不是把現象背後的超感性的實體看作是萬物存在的根據,即本體,把追求現象背後的本體看作哲學的任務,而是力圖從現象本身尋找本體。在亞裏士多德看來,本體世界不是從現象世界中超拔出來的,從世界之外去尋找一切存在者的終極原因,隻能是徒勞;事物的根據和原因就在於事物自身,存在與存在者相互包容、渾然一體,原因不在事物之外,而在事物之中。因此,終極原因仍是一個“實體”,是第一存在者。“所以我們探求的就是原因,即形式(因),由於形式,故物質得以成為某些確定的事物;而這就是事物的本體。”[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