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馬克思哲學與費爾巴哈哲學關係的另一種誤解來自於西方馬克思主義者。這種誤解的實質就是以費爾巴哈的人本主義哲學取代馬克思主義哲學,主要表現為兩種傾向:
第一種傾向是把全部馬克思哲學“費爾巴哈(人本主義)化”。弗洛姆在《馬克思關於人的概念》一書中這樣寫道:“馬克思的哲學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獲得了最清楚的表述,它的核心問題就是現實的個人的存在問題,人就是他實際上呈現出的那個樣子,人的本性展現在曆史之中。”[31]《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是馬克思在青年時期寫的,當時馬克思的思想在某些方麵的確受到費爾巴哈的影響,某些觀點處於不成熟狀態。如果認為馬克思哲學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已“獲得最清楚的表述”,那就等於把《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看作是馬克思的成熟的哲學著作,從而否認了馬克思的哲學思想有一個發展過程;同時,也就否認了馬克思哲學與費爾巴哈哲學之間存在著根本差異。換言之,把馬克思哲學“費爾巴哈(人本主義)化”了。
第二種傾向是把青年馬克思的哲學思想與費爾巴哈的哲學思想完全等同起來。阿爾都塞在《保衛馬克思》一書中對把馬克思主義哲學“費爾巴哈(人本主義)化”的傾向作過深刻批判。但是,阿爾都塞的批判又走向另一個極端,即認為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時期,馬克思的思想完全處在費爾巴哈人本主義哲學問題框架的影響下,因而是一種“意識形態”,還沒有上升為科學。阿爾都塞的初衷是反對把成熟時期的馬克思的哲學思想“費爾巴哈(人本主義)化”,但結果卻把青年時期的馬克思的哲學思想完全“費爾巴哈(人本主義)化”了,即在青年馬克思的哲學思想與費爾巴哈的哲學思想之間畫了等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