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馬克思主義與意識形態: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論研究

五、意識形態和資本主義社會關係

字體:16+-

在第三階段,馬克思的思想發展始於1858年的《大綱》寫作,結束於《資本論》。列斐伏爾和施密特以及新近的埃徹維拉都已揭示出這一時期的馬克思再次閱讀了黑格爾的《邏輯學》,並深受其影響。[1]這一影響尤其表現在對“現實”的兩個層麵的區分上,即區分出作為表象或現象形式層麵的現實,與作為真正的關係或本質層麵的現實。這一區分對於馬克思具體分析資本主義經濟關係特征至關重要。在其早期階段,馬克思已經得出一般性結論,認為人類再生產活動使得物質條件反過來控製了人本身,因而就有必要通過革命的實踐來改變這一狀況。在這一新階段,馬克思研究了發達資本主義物質條件的具體形式。在《形態》中,馬克思提出觀念隻能在與物質實踐的關係中得到理解。但這隻是一個尚需進一步具體化的一般性陳述。通過仔細分析資本主義經濟結構,馬克思得出結論認為資本主義物質活動並不簡單,在其總體性上,它們並不是其所展示的那個樣子。正是在這裏,對於“現實”的黑格爾式的二維區分發揮了關鍵作用,這使得馬克思得以區分出資本主義物質活動的兩個領域——循環或交換領域,與生產領域。

原先的原則也即觀念必須在實踐中得到解釋,如今被放在更複雜的背景中加以繼續考察,因為在這個新背景中,實踐的真正屬性看起來似乎被表象掩蓋了。因此對於思想和實踐之關係的考察,就必須要考慮實踐本身的雙重屬性。馬克思已經認識到,如果觀念歪曲或“顛倒”了現實,那是因為現實本身就是顛倒的。這被視為直接關係。通過後一階段,馬克思進而認為對於關係的這一認識(表現為一種觀念或思想)本身已是被中介過的更加複雜的結果,中介物就是由表象所構成的“現實”。因此,資本主義的基本“顛倒”,也即死勞動控製活勞動這一事實,“必然會產生出相應的顛倒的觀念,即歪曲的意識,這種意識由於真正流通過程的各種轉化和變形而進一步發展了”[2]。所以意識形態掩蓋了矛盾關係的本質——不僅通過在意識中顛倒業已顛倒了的現實,而且也是因為它所立足於其上的現實領域本身就掩蓋(實際上是顛倒)了其與本質的關係。這一作為現象形式的“現實”領域是由資本主義社會的市場和競爭所構成的。商品循環是資產階級社會的直接表象層麵,它似乎是在告訴我們,在資本主義社會,公平交換是每個人都能看見的明顯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