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已發現,為了理解馬克思的意識形態概念,就有必要區分意識形態的終結和意識形態的批判。前者隻能通過實踐、通過在現實中解決產生具體意識形態形式的社會矛盾而得以實現。然而,馬克思又認為,人類隻會給自己提出他們在理論中已完全把握到的任務,而有待完整提出的理論問題則包括:是否能建設一個消滅所有矛盾的新社會,以及廢除意識形態的真正根源和意識形態批判的必要性等。丹尼爾·貝爾認為,實際上馬克思和其他一些社會主義思想家都力求贏得群眾對新社會的支持,但卻並沒有充分構思未來社會的輪廓及其問題。在貝爾看來,個中原因就在於“他們懷著對於‘革命之後的日子’的啟示性信念,理性將使它的預言在曆史中得到兌現,意思是一切社會都會公正”[1]。貝爾強烈批判了馬克思相信意識形態有終結的可能性。而他自己則提出了一種不同的意識形態終結論,即宣稱了馬克思主義的終結。
馬克思的意識形態終結隻發生在未來,而貝爾的觀點則是:意識形態已經開始走向終結。可由於他們秉承的是十分不同的意識形態觀,所以各自的意義也就不一樣了。貝爾樂得承認他的意識形態觀主要適用於出現在19世紀的左翼思想[2],所以他的意識形態終結指的是“19世紀意識形態的衰落”即那種“斷定它們的世界觀就是真理”的思想體係,“特別是馬克思主義的衰落”[3]。不過與其說貝爾在強調意識形態的思想力量,毋寧說他更多強調的是作為**的意識形態的力量以及它是可把人們的精力疏導到政治行動中去的“情緒龍頭”這一事實。正如他所指出的,“通過強調必然性,通過調動追隨者的**,19世紀的各種意識形態已經完全可以同宗教分庭抗禮”[4]。在貝爾那裏,意識形態終結指的是意識形態已失去了其情緒感召力及其勸說力;而在馬克思這裏卻相反,強調的是意識形態的認知的方麵而不是它的**,馬克思對意識形態終結的考察也不是從感召力的喪失這一角度出發的,而是立足於對產生意識形態的矛盾的解決作出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