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馬克思對意識形態概念的界定是在一定的社會矛盾關係框架中來進行的,所以無疑對矛盾的實踐克服包含著意識形態的終結。無階級社會(馬克思所預測的建立在一種共產主義生產方式基礎之上的社會)必然是意識形態終結的先決條件。我已指出(同施密特),馬克思的烏托邦是否定性的,因為他拒絕為這樣一個社會提供全景描述。馬克思避免武斷地構建一個強加給現實的理想模型(就像以前的社會社會主義者的烏托邦構想那樣)。無論如何,正如施密特也指出的,與這一問題相關的論述在馬克思的著述中並不多見,其所貫穿的一個基本線索就是:“人的本質的所有方麵的解放”,或與此類似的,自由王國的確立等。[1]幾乎都沒有提到意識形態的終結對這一自由王國確立的貢獻,如將人類從由先前的矛盾關係所造成的具體的扭曲中解放出來等。
除了馬克思不願為自由王國提供具體化的內容這一事實之外,他的這一思想本身也經曆了一個明顯的演化過程。早期馬克思認為共產主義是必然性發展的總體的和最終的階段。如他所指出的:
“共產主義是私有財產即人的自我異化的積極的揚棄,因而是通過人並且為了人而對人的本質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會的(即人的)人的複歸,這種複歸是完全的、自覺的而且保存了以往發展的全部財富的。這種共產主義,作為完成了的自然主義,等於人道主義,而作為完成了的人道主義,等於自然主義,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間、人和人之間的矛盾的真正解決,是存在和本質、對象化和自我確證、自由和必然、個體和類之間的鬥爭的真正解決。”[2]在《德意誌意識形態》中,馬克思甚至認為分工本身也會被廢除。[3]
後來,在《資本論》中,馬克思認識到必然與自由之衝突的總體的和最終的解決是不可能的:自由的發展隻能以必然性為基礎,因此它永遠都不會是總體的。如他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