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馬克思主義與意識形態: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論研究

第一章 論意識形態的特征:馬克思的闡釋

字體:16+-

一、若幹方法論問題

圍繞馬克思意識形態概念所展開的諸多探討,大多忽視了這個概念的曆史起源,特別是它與資本主義社會關係所導致的階級鬥爭之間的關係問題。通常認為,隻要考察馬克思本人或是其後繼者的著述就足以對意識形態問題提供合理解釋了。然而,這樣做卻忽視了馬克思本人思想得以形成的學術傳統,這種非曆史的主導方法可能會導致如下兩個問題:其一,意識形態概念(作為一種批判性範疇)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興起之間的關係被大大低估了;其二,調查的主要對象主要集中於意識形態一般,即意識形態概念將以不變的方式被運用於所有曆史時期。

我無法在這裏詳細分析意識形態概念演化的全部曆史線索[1],但無論如何,至少值得一提的是,18世紀的兩大思潮,即法國唯物主義和德國意識哲學,構成了意識形態概念得以形成的直接思想先驅。這兩大思潮擁有共同的批判態度,隻不過前者主要反對的是宗教和形而上學,而後者則主要反對的是傳統認識論。它們代表的是新興資產階級在其反對封建社會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利益和傾向。這就是意識形態概念得以形成的曆史背景基礎。早期資產階級的批判態度賦予意識形態概念以決定性的關鍵特征。

然而,資產階級的批判卻無法避免嚴重問題的出現:他們傾向於采取一種片麵的態度,因而無法抓住批判對象與其社會基礎之間的關係。資產階級的思維結構認為,以前的各個曆史發展階段隻不過是為自己時代的到來所做的準備,因此他們傾向於片麵地將自己的曆史具體性視為偶然性或自我異化。於是,就有必要把一些專屬於現在的東西強加給過去,宗教批判就是建立在這樣的基礎之上的,即把一切歸罪於偏見或神職人員的密謀,而無法辨認具體社會結構中的宗教之基礎。同樣,在經濟領域,資產階級批判也無法明確封建製度的社會基礎,而是認為封建製度是與資產階級製度(資產階級製度被認為是一種“自然”製度)相反的“人為”的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