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上層建築想象似乎麵對的是一個有限的選擇。由於“固定”了社會各層麵,它就隻能要麽提出對各個層麵之間互動關係的一種多元論的理解(這會導致功能主義);要麽就是主張一種機械因果論,即認為某一層麵是原因,其他層麵則是結果(這會導致還原論)。然而,馬克思主義傳統已拒絕了這一過於狹隘的選擇,致力於找到一個既保留基礎—上層建築的關係模式又能避免走向上述兩個極端的解決方案。這一努力可追溯到馬克思本人那裏。有人反對“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論斷,認為這可能隻適用於資本主義社會的模式,而不適用於封建主義或古典古代社會(在後者這裏,天主教占據至高位置),針對上述反對意見,馬克思回應說:“中世紀不能靠天主教生活,古代世界不能靠政治生活”,並進一步指出,“這兩個時代謀生的方式和方法表明,為什麽在古代世界政治起著主要作用,而在中世紀天主教起著主要作用”[1]。
這一回應的意義並不十分明確,但似乎是要說基礎的決定性可與上層建築中的某一層麵相兼容,而且的確也是後者的原因,因為後者會在特定社會形態中發揮空前的重要作用。換言之,經濟的決定作用將不僅是壓製上層建築的效應,也是其效應成為社會實踐的最重要的方麵的條件。結構主義者如阿爾都塞、巴裏巴爾和普蘭查斯還在這段話中找到了區分某一社會形式的“決定層麵”和“控製層麵”的合法性依據,似乎這樣就可以避免還原論和多元互動主義的極端了。這一區分認為,盡管經濟總是最後的決定性因素。但這並不意味著它總是控製性因素。經濟有可能會決定其他具有控製性力量的社會層麵(政治的或“意識形態的”層麵)。隻有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經濟才既具有決定性又具有控製性。[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