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大多數人都認為主次矛盾之分是有價值的,但大家依然很難就資本主義的主要矛盾的特點是什麽這一問題達成共識。這部分是因為馬克思本人對待矛盾的方式,也即馬克思的相關描述都出現在不同語境中,且具有不同的抽象程度,而沒有明確地在它們之間建立某種等級序列。在論述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的主要矛盾的作用時,有如下四組矛盾關係是馬克思經常提到的,它們分別是:生產力與生產關係之間的矛盾、商品的使用價值與交換價值之間的矛盾、社會化的生產與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以及資本與勞動之間的矛盾。
馬克思賦予生產力與生產關係這對矛盾的重要性不能低估。不僅這對矛盾經常被提及而且還在一般性陳述如1859年“序言”和《德意誌意識形態》中占據了核心地位;同時也在對資本主義進行具體分析的《資本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其基本思想就是認為:在生產方式的特定發展階段,生產關係會成為生產力進一步發展的障礙,於是就促使了生產方式發生解體。正如馬克思以資本主義為具體案例時所指出的,“但是,這種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矛盾正好在於它的這種趨勢:使生產力絕對發展,而這種發展和資本在其中運動、並且隻能在其中運動的特有的生產條件不斷發生衝突”[1]。因此,毛澤東以及近來的洛伊坎和高德烈都認為這對矛盾是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也就不奇怪了。然而,後兩個人是以不同的方式來論述這對矛盾的。
在洛伊坎看來,這一主要矛盾“通過勞資矛盾、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之間的矛盾,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體現其自身”[2]。換句話說,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之間的矛盾決定了生產方式的存在。高德烈則相反,他區分了生產關係結構的內部矛盾與兩種結構之間的矛盾。前者存在於生產方式形成之初,但其自身之中卻未包含解決這些矛盾(如勞資矛盾)的條件;而後者即兩種結構之間的矛盾則是根本性的,盡管它一開始並不存在,但卻在係統成熟的特定階段出現,並且其自身之中包含了解決矛盾的條件。這就是生產力結構和生產關係結構之間的矛盾。[3]所以“階級矛盾”要比主要矛盾早,但卻不能導致自身的廢棄,而主要矛盾盡管尚未出現在生產方式之中,但卻可以在危機時刻體現自身,並可解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滅亡的必然性。還需要指出的一個有趣現象是,高德烈把這對主要矛盾等同於生產的社會化屬性與私人占有的生產方式之間的矛盾。